正文
▍二
我在英国的邻居安迪,中等身材,稍稍有些肥胖。我每天看他雷打不动地在早上开车送儿子去学校,晚上再看他接儿子回来。
尽管相邻,他儿子和我女儿差不多,但两个孩子分别于几年前进了附近不同的中学。女儿在我们买这处房屋之前,根据地理位置申请到了当地一所比较好的公立学校。而安迪的儿子则进了镇上一所有名的差学校。
就家境而言,对方一定是比较富有的中产阶层。有几个细节可以体现对方家里的富有。比如,家门口的车是比较新的奥迪车。比如,花园里永远整整齐齐。他们家里去年还投资了3万多镑,扩建了房屋,把厨房装得极其豪华。
依我和爱人对隔壁这个英国人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买车和花在家里扩建厨房的钱,早就够把孩子送至私立学校去读书了。要知道,英国媒体排名前100位的中学,有七八十所是私立学校。而牛津剑桥招收学生的比例,来自私立学校的则高达70% 。 如果是换了我们,也许不会去买车,也不会去扩建房屋,而会把这笔钱投到孩子的读书上面。
这里面其实折射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孩子的两种文化。英国人对孩子的投入,量力而行。中国人对孩子,是会以牺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这也许是两位老人受伤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前面讲的,对孩子的投入越多,期待就会越大,想干涉孩子的事情就多,包括孩子的婚姻。
我认识的z小姐则刚好相反。当年我刚好跟她曾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过,后来她去美国读书,据说父母反对。但好在她读书时花费,主要靠奖学金和自己挣来的一些其它收入,家里对她的投入不大,自然话语权也就少。现在,她也嫁给了外国人,据说父亲当时还多少有些想法,而她母亲倒没想那么多。据说她母亲只认准一件事儿,就是发现女儿当时和男朋友在一起的精神状态极好,非常开心。当母亲的,这世界上还能有什么事儿比女儿的快乐更重要呢?!
z小姐还跟我说了另一种感受:当年从东北小地方至上海工作,再回东北时,就发现家乡的很多文化让她适应不了。后来去了美国,再回上海,就发现上海的文化也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再回东北,就更回不去了!” 昨天晚上,她在微信里跟我留言说。
但是,她也同样担心在国内的老人未来健康和谁来照顾的问题。
▍三
养儿防老,是多数中国人的观念。老人问题,几乎是每个出国人都要挣扎一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