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战展开,探讨了双方的战略和优势。文章提到了京东宣布进军外卖行业后的各种动作,以及美团的回应和策略。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外卖行业的盈利机制,以及美团与竞争对手的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京东和美团的外卖之战
本文重点介绍了京东宣布进军外卖行业后引发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刘强东的行为、京东的实际行动以及美团的回应。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双方的战略和优势。
关键观点2: 外卖行业的盈利机制
文章详细分析了外卖行业的盈利机制,包括商家和消费者的交易方式、平台的分成方式以及骑手的报酬等。同时指出平台扩张的关键在于提高骑手的人效。
关键观点3: 骑手资源的利用和成本问题
文章讨论了骑手资源的利用和成本问题,指出平台需要在提高骑手人效的同时控制成本。外包模式和众包模式成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观点4: 美团的竞争对手
文章提到美团的竞争对手包括抖音和其他老牌巨头。特别是抖音的崛起以及其对美团的威胁和应对方式成为了文章的焦点。
关键观点5: 总结与关注
文章最后呼吁关注美团真正的挑战,并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添加粉丝群。
正文
京东也看到了这一点,承诺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试图建立一种更加牢固的同盟关系。
但这真的能帮助京东打开外卖大门吗?
恐怕不见得。
美团、饿了么能在外卖大战中胜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已经通过算法、技术和奖励机制将骑手资源利用到最大化。
现在京东所推行的模式其实一直在割让平台盈利给骑手,如果想要在外卖业务上和美团长期竞争,将来必须要控制成本。
然而,提高商家佣金可能导致商家流向竞争对手,增加配送费消费者端未必买账,降低骑手报酬又可能引发骑手抗议。
长期打下去,京东外卖难逃被骑手成本拖垮的命运。
这或许也是美团几乎只在舆论上迎战,很少做出实际行动的原因之一。
况且,美团还有一个核心优势,是其调度全国骑手和外卖需求方、供给方的算法系统。
京东主营的快递业务,更考验的其实是全国市场的基础设施能力,发货模式也是一点对多点,而多点对多点的即时零售,最核心的则是系统调度能力。
美团的算法系统能够实时分析订单量、骑手位置、商家出餐速度等多维数据,从而实现订单和骑手的最优配备。
有骑手表示,美团的订单从a地抵达b地后,再上线派单基本是b地的单子,而其他的部分外卖平台经常出现到达b地,依旧给你派发a地订单的情况。
当然,也不是说美团没有对手,就像取代英国纺织工人的不是法国工人而是珍妮机一样,真正让美团感到威胁的,是抖音。
美团最核心的业务,除了外卖还有本地生活。
23年11月,随着浦燕子上任,抖音生活进入了浦燕子时代。
在她看来,美团不等于本地生活,抖音拥有巨大的流量池,可以基于此卖任何东西。
新官上任三把火,她先是把商家端和用户端团队合并,把“用户产品”和“商家产品”合二为一,比如商家自己发视频,用户刷到直接下单,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家和用户在一个锅里吃饭。
随后,抖音又把生活服务的算法团队划给了商业化部门,这意味着,抖音可以把本地生活的流量直接当广告卖。
这对流量见顶的美团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对此,美团正式应战,组建了“烽火”项目组,来应对抖音的攻势。
24年,美团狂撒百亿补贴,让商家二选一,甚至在首页塞满了短视频和直播。
抖音不甘示弱,推出达人探店,为线下商家带来超过1300亿元的经济收益。
除了短视频平台,百度、阿里这些老玩家也在不断加码本地生活。
虽然百度外卖被饿了么收购,百度糯米宣布关停,但百度以小程序为切口,旗下的惠生活页面,聚集了出行、点餐、电影等服务。
阿里的饿了么、高德、飞猪持续发力,组成阿里生活服务大板块。
小红书也凭借着丰富的种菜内容和精准的用户定位探寻本地生活的生态位。
一边是自带流量的快抖红,一边是来势汹汹的京东,美团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