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举国体制的竞技教育,只不过所竞之技并非四肢之技而是智能之技。跟竞技体育一样,竞技教育是淘汰赛,是迫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局的淘汰赛,是不断地制造失意者、失败者的淘汰赛,是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几个同龄人乃至几十几百个同龄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淘汰赛,是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需不需要从事竞技体育人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但需不需要读书、需不需要接受教育,人们却毫无选择余地。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都被迫从幼年起就加入到智能竞技中,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别无选择。人生就这样蜕变为一场残酷的战争,一场从幼年就开始的残酷的丛林战争。
这样残酷的丛林战争导致的生命和健康的耗费,是无法估量的。既然是智能竞技,而且是只允许极少数人获胜而要击败绝大多数人的智能竞技,其愈趋刁钻,也就是逻辑发展的必然。刁钻成了考试的秘诀,并以此引导着、主宰着全部的学习过程。便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观:在我们这个科技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度,在我们这个国民科学素养并不高的国度,我们的中小学生各科学习内容之尖端之艰深,竟然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小学生所望尘莫及的,远远超越了孩子们智力发育和生命节律的正常幅度。而且这种尖端和艰深还在不断升级,以致于八十年代的尖子生往往对九十年代普通教材的练习题束手无策,九十年代的尖子生则往往对当下普通教材的练习题束手无策。孩子一旦到了高中阶段,绝大多数曾经是好成绩的家长根本无力指导孩子的学习。其实那些尖端和艰深的内容,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非人生必需,也并未从总体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基本归于无用。尽管如此,其于竞技教育却是必不可少,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尖端和艰深,则根本不可能击败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让极少数尖子生脱颖而出。于是,为了极少数尖子生的成功,只好牺牲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上亿中小学生年复一年地为极少数尖子生陪练,这方面的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该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
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本质上都是生命磨损,其结果不能不是生命质量的急剧下降。笔者读中小学时,竞争还不算太残酷,压力不算太大;纵然如此,人到中年之后,考试噩梦仍常常于午夜叩临,总是不时梦见某堂考试自己全然失败,以致惊恐莫名。这种儿时经历导致的心理隐疾,相信不是笔者独有。现在的孩子,这方面当然更不堪言。由于人生出口的单一,每个人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竞技教育原本就以淘汰绝大多数人为宗旨,绝大多数人本来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就必然导致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现在的孩子累,不单是因为学业重,更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重,更重要的是心累。我们的童年曾经如此简单而匮乏,以致假如能有一支小木枪,就足够快乐好几天了。现在的孩子不然,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已经极大地丰富,他们有形形色色的饮料和零食,他们有网络游戏,他们有美国大片,他们甚至可以周游列国。按理他们应该比我们的童年快乐得多幸福得多,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个中缘由,无非是竞技教育的无边阴影,遮蔽了他们童年的春风和阳光;他们尚不解人世,就已经被驱赶到了角斗场中,很少机会也很少心情欣赏人生的神秘和美丽了。
这可以说是竞技教育一个不可原谅的罪过,它不是提升而是减少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首先是败坏学习美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该首先教会人们热爱学习。而要人们热爱学习,首先必须让学习具有美感,即让人们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这样人们才会亲近学习。而如前所述,那种本来就以淘汰绝大多数孩子为目的的学习,因此注定以绝大多数孩子为敌,注定要刁难、注定要折磨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怎么可能具有美感呢?怎么可能让孩子们亲近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竞技教育败坏了生命美感。一方面,竞技教育必然伴生的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已经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零和游戏你死我活的丛林特质,尤其使孩子们难于建立平等、互助、互信、双赢的人际关系,而只看到狰狞、诡异、冷酷的一面。生命美感建立于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之上,幸福和快乐则主要来自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如果从小就只有残酷的角斗而难于体验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孩子们就失去了生命美感的泉源,不能不在精神的荒漠上孤独地流浪。没有美感的生命当然是无趣的乃至是丑陋的,这样无趣乃至是丑陋的生命是很难让人留恋的。为什么随着竞技教育的加剧,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孩子,却偏偏选择了自杀甚至是杀人,于此不难得到解释。教育本来应该教会人们热爱生命;竞技教育却相反,它像败坏美食家的味觉一样地败坏着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因此丧失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兴趣。竞技教育发展到如此偏执的地步,难道还不足以使人惊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