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很难抵制“划算”的诱惑,买回了很多不适合的闲置物。例如,那些年我们因“跳楼价”买回的一柜子不适合自己的衣服,有的见过几次天日,有的甚至一次也没有穿过就永远尘封箱底。对于女性朋友而言,这样的经历应该并不陌生吧。
甚至,这种无法扔掉东西的习惯也会慢慢侵蚀大脑,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信息世界里的“瘾君子”。简书上有篇文章,紫松的《求知成瘾,却无作品》,提到这样的观点:过度的求知欲让我们热衷追求信息和知识,仿佛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安心一点。这种不加思考去收集的信息,虽然会让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但仅有广度,却无深度。因为所获取的知识并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所以有“能思考,欠全面”“有见识,无作品”等特点(建议大家去读原文)。
4 扔不掉的三种破烂儿和无法扔掉东西的三种人
扔不掉的破烂儿分成了三类,而每一类破烂儿的身旁都会站着对应性格类型的主人:
1. 还在用的东西:其实并不喜欢,只是将就着用的物品。
逃避现实型:收拾房子的首要前提就是常常在家。但看到乱七八糟的房子后,本来就不想回家的人就更不愿意待在家里了,心想,干脆就尽可能地不回去吧,反正那地方对我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朋子女士嫁了一个并不爱的人,当初结婚的时候,她带来了两个装满和服的陪嫁箱子,每一天,她都过得异常煎熬,于是尽量减少待在家里的时间。而没有女主人在家收拾,房子散满着杂物,这种乱七八糟的空间情景让回到家的朋子更加困恼不堪,于是干脆就选择了逃避。她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婚的,但每次看到这两箱和服后,子女、父母还有经济的因素会一下子跟她自己的心灵较真起来,也正是这两箱不舍得扔掉的和服竟然让这段不如意的婚姻又持续了10年。后来,也正因为断舍离的触动,让朋子真正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离了婚,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2. 充满回忆的东西:
这类物品可能主人永远都不会再用,只是因为充满回忆, 因此,物品像被下了咒语一样有着无比强大的能量,让物品主人一直无法舍弃。
执着过去型:把过去的物品都收藏起来,因为这些物品充满了回忆,并且数量大得惊人。这是另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变相逃避,总是活在过去。
3. 不用的东西:因为心怀不安,所以一直存放着,怕哪一天会用到。
担忧未来型:所有的物品都要留着,因为指不定哪天需要用上,但也许这个“哪天”永远都不会来临。有忧患意识是好的,但过度的“未雨绸缪”却折射出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笔者的奶奶的厨房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也许是经历过大饥荒,所以奶奶对饥饿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担忧,因此她的厨房永远都会放置过量的大米、盐、酱油和其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这些物品又往往总是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直到过期也不曾被奶奶使用过。
5 实践断舍的办法
第一,着眼于现在。
读者们还记得昨天提到的二维坐标吧。接下来有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想象我们的房间就像电脑的内存一样满了,需要卸载一些软件,我们可根据使用频率来决定物件的去留。
第二,取消“客用”物品的“专人待遇”。
换句话说,勿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例如,有一次,我逛商店时,买回了一套咖啡杯具,想着以后朋友来家里聊天时可以用到。结果,一年下来,也只用过一两次,其他时间都闲置。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
第三,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当下想做的事情要赶紧去做,切勿拖延。否则,长此以往,我们容易丧失对自己的信任。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地实现彻底的断舍离,但正如王健林所说,我们可以先设一个小目标:每天与自己来一个小约定。例如,今天我要把这件物品送给需要它的人。一旦我们可以履行这个约定,那么我们对自己的信任就会增强一些。
第四,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减分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它是一种老是看到自己不完美的状态,即因为没有做到某些东西,例如跟自己的约定或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等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情,长此以往,它就会演变成No.9里面所提到的杂乱无章带给自己的第四点危害——产生自卑的负能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可以换种心态去生活。正如《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面提到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但是系统却可以不断提升和完善。我们人也一样,没有事物可以十全十美,但我们却可以从这并不完美的断舍中不断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6 收拾、整理和扫除
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以下三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