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毕竟,它是有效调配、统御整个种群的力量一起协作的基础,从而极大的改造生存环境(
比如蚂蚁、蜂群筑巢
),这些是种群内任何个体穷其一生的累加和力量所无法实现的。
而这种
统御就是依赖“权威”机制
来实现。
在族群中,无论是抵御外敌(
包括外部严酷的自然环境
),还是在族群内部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
服从权威整体而言都是“利远远大于弊”
的。
那些天性不服从的呢?除了极少数拥有绝对优势的个体(
取代旧权威
),其他绝大部分都死翘翘了。
显然,在历经数万数十万代之后,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
这种“服从权威”的偏好牢牢刻印在我们的基因
中,就像所有人渴求爱情一样,权威也对人拥有强大的本能影响力。
*其他观点:发展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及恐惧”主要是源自于生命早期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李少加认为,它解释了部分原因,或者说强化了“权威”对个体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进化压力所致。各位读者请自行判断。
幸运的是,在近现代文明社会中,那些
通过正当方式博得“权威”的群体,通常都兼具“智慧、勇气、美德”
,而由他们掌控群体资源确实能推动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互联网一些全新的传播工具、群体认知水平变低的意识形态支持下,一部分
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却能透过对“权威”的认知
(
或潜意识
),
人为的“虚构捏造”权威
。
参考:《
后互联网: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
》
我们明白了“权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雕刻在基因中的强大力量
)后,也就不难理解,那些
获得“权威”的人可以轻易实施“长期性骗局”,而受害者还往往“毫不知情”任由宰割
了。
那么,那些骗子野心家们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虚构权威的呢?
下面,一一拆穿这些人的手段。
三、自赋权威的捏造手法:大量关注、交叉验证、登门槛、输入扭曲
前面我们提到了权威的演化逻辑,不难想象,
为了让“权威”的影响力能够随时“传达”至族群内的任何个体,必然需要进化出相应的配套机制:服从方需要分配较高的注意资源到那些部落的权威人士身上
(
通常是族长、巫师
)
*毕竟,人类不具备蜂群、蚂蚁那般的生物电波或荷尔蒙方式沟通
换句话说,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能
获得“众多关注的人”与“权威”几乎处于一一对应关系
。即,某
个体的威望与受到的关注度成高度正相关
。
*社会心理学实验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同样的结论。这部分解释了身材高大、外表俊俏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信赖(他们获得更多关注,自然产生权威感)的进化基础。
这就给了当下“权威捏造者”们一个非常大的
钻漏洞机会:只需提升自己受群众的关注度。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连完全虚假的“关注”都能起到一定效果
。
那么,究竟受多少量级人群的关注就能产生“权威效应”呢?以时下的标准来说,非常少,大概也就是原始社会典型部落的人数,150人左右。
请注意,这种对权威的本能“信赖”是雕刻在基因中的(
体现在爬行动物脑中
),只要
我们稍微不留心,就会受到“权威人士”话语的影响
。
举例来说,当首次接触一个人时,光看到下述介绍(
名片、个人简介、主页介绍、或者直接看到“粉丝量”
):
*特指一部分人,请勿对号入座
郑重说明:因你阅读本文时,已预先知道“主题”(
相当于打了心理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