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十字路口,无轨电车、自行车、吉普车穿梭其中。摄影 | 迪安·康格
从昔日“自行车王国”家家户户视如珍宝的出行工具,到今天虽然被投资人吹嘘为
“新四大发明”但常常被弃若敝屣的共享单车,这一切的背后,改变的显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更是生活态度上的天差地别。
撰文 |
阎海军
编辑 | 海杜马
供图 | 视觉中国
策划 | 《时间的力量》
《历史的底片》
到底是谁发明了自行车?
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报》刊有“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被视为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最早证据。
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佳在溥仪1922年结婚时赠了其一辆自行车。溥佳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回忆道:“我送溥仪的礼物是一辆自行车。因他从未骑过自行车,看了十分高兴,就开始练习起来,不料陈宝琛得知后,把我狠狠申斥了一顿:‘皇上是万乘之尊,如果摔坏了,那还了得。以后不要把这些危险之物进呈皇上。’他还劝溥仪不要骑,幸而溥仪并没有摔伤,练了几天就会了。后来他自己又买了许多自行车,时常以骑车为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有类似描述:“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中国最早的自行车工业制造是从自行车零件的制造开始。”《自行车与近代中国》一书作者徐涛梳理发现,在上海,一批国人开办的自行车零配件制造厂和商办工厂逐步创立。
1941年,合利工具厂和得利车行合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全部由中国生产研制的自行车在此时推向市场。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
1958年5月,上海自行车三厂成立,其前身是1897年创设的
同昌车行
。当年6月,上海自行车三厂登报求商标。一位名叫周柏人的设计者,用手势和文字道出了“凤凰”的内涵:“凤凰好,飞翔轻快,是民间吉祥之物,受人民喜欢。”该设计获得了90%以上员工的赞同。“凤凰”商标正式被批准,“凤凰”自行车就此诞生。
1949年,前身为昌和制作所的永久牌自行车正式诞生。到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28767辆。1953年,上海永久首次出口自行车。1956年,标定车正式在上海永久大批量投产,也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走上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道路。
“凤凰”“永久”“飞鸽”,三足鼎立,但那时候,自行车依然是稀缺品。1962年到1986年间,全国的自行车实行凭票供应。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被誉为“结婚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是男孩子找媳妇的重要物件,也是姑娘出嫁时最有分量的嫁妆。自行车的价值不止于物品本身,而成了家庭富裕程度的体现。
1980年代,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有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5亿辆,自行车完全浸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1994年,国务院公布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从此,轿车工业发轫,私家车越过障碍,开始迈向中国家庭。
1990年代末至2010年,城市,私家车越来越多;农村,摩托车家家普及。自行车消费陷入低谷,生产企业也陷入困境。
转折出现在2010年前后。那时,个别城市推出公用自行车,这为中国车企开发了一批新订单,被视为共享单车诞生的前兆。
2014年至2018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ofo、摩拜为首的互联网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有人形容共享单车的订单犹如一剂强心针,让自行车产业这个迟暮的老人,重新焕发生机。
短短几年,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杀入,行业混战、资本狂进。它的野蛮生长、桀骜不驯也让城市管理部门大为头疼。各城市关于共享单车的问题不断见诸媒体,整顿呼声四起。
百年间,自行车在中国盛衰兴替,既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参与了国家现代化的蹒跚步履;既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拓展了中国等级社会的消费文化。潮起潮落,自行车的百年小史满是沧桑,唯有融入日常的故事,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不同的体味,都有着一样的温情。
△
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和驴车行经北京明长陵的神道。
摄影 |
迪安·康格
△
1980年7月7日,上海南京路上,一名交通民警正根据街道的人流和车辆进行信号灯控制。摄影 |
布鲁斯·戴尔
△
按照今天的说法,这位出租车司机绝对是一位“人生赢家”,新房集齐了“三大件”——
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
摄影 |
欧文·弗兰肯
△
1982年的北京街头。摄影 |
迪安·康格
△
北京巴黎马克西姆餐厅于 1983年9月26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最早的中法合资的西餐厅。这给北京市民带来了极大震撼。摄影 |
让-克劳德·多伊奇
△
1985年,北京长安街。口号标语,直至今天依然是常见的广告形式。观察这些墙上的句子,能捕捉到时代变迁的线索。摄影 |
阎雷
△
一名北京大学的女学生,戴着头纱从迪安·康格的镜头前经过。北京在春、秋两季多有沙尘天气,这种穿戴方式也是无奈之举。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意,大雨滂沱就穿上雨衣,烈日当空便戴上草帽……是的,自行车就是这样一种全气候条件下的交通工具。
摄影 | 迪安·康格
△
1985年,北京的两个青年身背吉他,在夜晚骑车前行。在当时的北京,这是一种引领时尚的举动。摄影 | 王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