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乌合之众》:离人群越近,离自己越远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1-03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跑出来做证。

面对十几份完全一致的证词,法官很快签发了死亡证明。

没想到,在这两个孩子的葬礼上,人们愕然发现,所谓“死者”竟好好活着,她们和溺亡的女孩们并无相似之处。

这是作者在写《乌合之众》时,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的一条新闻。

这样的“乌龙”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都是因为第一个人过于自信笃定,瓦解了大家的判断力,让人云亦云轻易取代了实事求是。

于是,勒庞在书中写道: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勒庞经过大量的调研,发现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而那些乌合之众,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他们只有“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这种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在上课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一个学生率先举手:“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

其他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问道:“大家都闻到了吗?”

短暂沉默后,大家异口同声:“闻到啦!”

然后,苏格拉底说:“很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你看,一个人清醒时,我们会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一旦让自己“随大流”,就轻易地抛弃了自我,变成了无脑附和的玩偶。

可是,为什么人心甘情愿如此呢?

书中分析道: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人类是群居动物,总是希望在群体共有认知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社交的基本规则是会合群;

长大了,我们被教育,社会的潜规则是会站队。

仿佛这一生,似乎把自己投入人群当中,才是正确的、正常的。

我们太害怕成为异类,所以身在其中不敢出走,把自己蜷缩在“合群”的保护色里,渐渐地,习惯性地和所有人保持一致。

可这世上的事实真相,并不来自口耳相传,所有事物的价值评判,也并不来自情绪渲染。

在别人的认知中迷茫,是纵容自己的思想懒散;

在别人的评价中低头,是放任自己的内心臣服。

想保持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唯一的方式就是远离人群。


2

盲目合群,只会不断消耗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