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作为
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
杨振宁
儿时便对科学有着执着的追求。
1934 年,12 岁的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书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深深吸引了他。回家后,他对父母说: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
1945 年,杨振宁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 23 岁。随后,他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1956 年 10 月,杨振宁和李政道正式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
(来源:国家博物馆)
1957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论文发表到以这一理论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历时 13 个月,也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
获诺奖的那一年,杨振宁 35 岁。
作文只考 40 分的农村娃
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在母亲眼里,潘建伟从小就是个 “捣蛋鬼”,小男孩爱干的事儿一件不落,“建伟小时候喜欢挖野菜、钓鱼、游泳,也是个爱玩的孩子。”
后来潘建伟到县城上初中,他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学过英语。初中后才第一次写语文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也只给了 40 分。
但是调皮捣蛋、对文科无感的潘建伟却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尤其对物理学情有独钟。这种兴趣与热爱,或许是天分,也或许是某种执着。尤其是高中期间,受到东阳中学校友——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科技报国事迹的感召,潘建伟明确了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和科技报国志向:
“成为科学家,用科学为国家做点事情。”
1987 年,17 岁的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1996 年,潘建伟赴奥地利留学,后来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97 年,潘建伟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