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所以,直接排放出的PM2.5
(请注意这里是“排放”)
,加上二次反应生成的PM2.5
(请注意这里是“生成”)
,两者合起来,机动车总体上对PM2.5的贡献就是20-30%
(请注意这里是“贡献”)
。
注:这个值,即使在同一城市,也会随着不同年份、季节、取样站点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给出的是个范围*1。
“二次反应”是很专业的知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官方科普也不够,造成很多老百姓在直观感受上难以相信机动车竟然贡献那么多PM2.5。
说到这里,想起前几天热传的一附图:
有人测了几种PM分别在室外和某国产车排气口的两组浓度值
他得出结论:
开车是搞环保,吸进去的是脏空气,排出来的尾气更清洁。
如果当时你还觉得颇有点道理的话,看到这里你应该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了。
这哥们儿只测了尾气中直接排放出的PM,这确实非常少。而尾气中污染排放的大头儿,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颗粒物,而是即将发生二次反应的NOx和HC。
如果这哥们儿再测测这两者的值,就不会觉得尾气“更清洁”了。
你一定很希望我直接扔个数据出来,干净利落地证明给你看吧?
很遗憾——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算不出来。
以现有的源解析技术,我们没办法把PM2.5的来源细分到这个程度。
但我们可以根据排放源做个初步估算。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机动车管理年报2016》,
小型载客车(以下简称小车)对PM、NOx、HC的贡献分别占机动车的:5.1%,10.1%,41.3%
。
需要注意的是,
“二次反应”的过程非常复杂,NOx、HC向二次颗粒物的转化,并非线性关系,不是说乘个系数就能得到二次颗粒物的比例,所以迄今为止还算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值,只能依照上述数据做个大概估算——应该在25-50%之间
。
看图:
机动车贡献PM2.5中的小车占比示意图
而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为20-30%(
综合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和环保部公布的数据
),因此,
小车对PM2.5的贡献,应该在5-15%之间
。
这个数字并不高,如果独立出来看的话,在北京PM2.5来源中,大概也就排个第四、第五位吧
。
请注意:正如前述,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这只是个非常宽泛的估值。
大家期待的更精确的来源比例,还有待于源解析技术的继续发展和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