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为什么巴格达迪的死这么重要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7-13 09: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几乎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看来,伊斯兰教的“黄金时期”,类似儒家文化语境下的“尧舜禹”时期,就是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先知穆罕默德及其随后的伊斯兰世界领导人阿布·巴克尔、奥马尔、奥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发。后世穆斯林学者普遍将这些伊斯兰教早期“哈里发”视为能够代表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有穆斯林的最高领袖。应当指出的是,其实在当时的历史上,尤其是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后,当时的伊斯兰世界内部一直存在分裂的声音,其内部的团结程度并不如后世很多伊斯兰学者所宣传的那样亲密无间。

哈里发

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政治文化相对淳朴,哈里发的选举相对公允,从穆罕默德到阿里五位伊斯兰世界领导人都较为正直,因此被后世穆斯林学者视为“榜样”。除此之外,早期的五位领导人治理下的伊斯兰世界,也是整个伊斯兰历史上少有的“统一时代”,在随后数个世纪内,伊斯兰世界很快被民族、种族、教派和文化撕扯,到公元11世纪时候就已经陷入分裂,而当时定都巴格达的阿巴斯王朝、定都开罗的法蒂玛王朝和在今天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领导人,都纷纷自立为“哈里发”。

而穆斯林世界这样的彼此分裂,在随后的一千年时间内仍然持续,直到今天。尽管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君主也称为“哈里发”,其合法性得到了从北非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认同(至少是表面上的),但是伊朗的什叶派王朝却并不承认奥斯曼君主“哈里发”的合法性。因此很多伊斯兰思想家,都将穆罕默德和以后的四任哈里发时期认为是伊斯兰教的“黄金时期”。

哈里发的梦想


由于伊斯兰教本身宣扬“宗教+政治”,并不认同“政教分离”,因此“哈里发”也就兼具了伊斯兰世界世俗和宗教的最高权威。这种权威有一个前提,即所有穆斯林能够超越自己的种族、文化和社群分歧,将自己视为一个统一“伊斯兰世界”(乌玛)的一份子。

不过这一前提,事实上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无法实现,而且随着近代民族主义兴起,这种“天下穆斯林是一家”的政治理念也逐渐丧失现实合法性。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斯曼帝国被西方肢解,而战后以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为代表的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力量,则在1924年最终终结了哈里发制度。也就是说,从1924年之后,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一个法理上的最高宗教和象征性的最高世俗权威。整个伊斯兰世界开始根据民族主义而构建起现代国家的版图。

但是哈里发制度并没有完全终结一些穆斯林心中的“伊斯兰大同世界”梦想。当凯末尔宣布终结哈里发制度之后,就有西方学者预言:“复兴哈里发的梦想将很可能深藏于穆斯林心底,在随后的数代人时间内仍然影响深远”,因为“每一个穆斯林都将他们视为‘伊斯兰大同世界’的一份子……这个世纪在伊斯兰学者——哈里发统治之下,串联穆斯林之间的深情厚谊。”

争当哈里发

1924年哈里发制度的终结,对于穆斯林来说,代表着伊斯兰世界“中心”不复存在,因此不少穆斯林精英都试图恢复“哈里发制度”。一方面,一些当时的阿拉伯世界领导人,希望能够将自己封为“哈里发”,因为在很多穆斯林学者尤其是阿拉伯学者看来,伊斯兰教就是由阿拉伯人创立,而伊斯兰教的“黄金时期”就是阿拉伯人担任哈里发时期,因此在近代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一些阿拉伯政治精英们就跃跃欲试争取成为“哈里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