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为一个科学家,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都是民众上交给国家的税钱,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告诉社会,科研是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让民众明白我们在高楼深院里干什么,捯饬的小老鼠、细胞、瓶瓶罐罐是干什么。”陈正军说。作为上海细胞生物学会现任理事长,他感觉到科学家做科普是理所应当的,也应该是一种义务。
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陈正军聊起了上世纪90年代在德国马普科学院工作时看到的德国式科普。
一年365天中有一天是马普科学院实验室的开放日,那天,实验室成了展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前来参观,无需登记。
那时候,陈正军就受到德国马普科学院对科普的启发:“拿了纳税人钱来做科研经费,就应该告诉纳税人你们在干什么,不要太神秘,让象牙塔中的基础科学(知识)走向民众,让民众理解他们的钱去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为了什么。”
陈正军坦言,尽管国内目前的开放日活动已经举办了多年,但仍在完善之中,开展的过程中仍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因为实验室接待能力有限,只能接受公众提前预约,在特定的两小时内参观,开放度仍有待体提高,而高于常日的人流量意味着需要安保的加强。今后,陈正军希望不仅仅有中小学生的身影,还能有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来参加“实验室开放日”。
今年,上海地区约有近30个实验室自愿参与开放日活动。尽管开放的实验室数量较去年增长了一半,但对于科普,仍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愿意花费精力来做。
“从职业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如此,政治家做政治家的事情,哲学家做哲学家的事情,科学家就是潜心做自己的研究。”陈正军说:“但是不管是哪个行当,你要是从社会、从国家拿钱,就应该给社会一个基本的交代,让社会了解钱用来干什么了,让人理解做这些事值不值。尤其你要的不是一分、两分钱,而是相当数目的钱,老百姓肯定希望获得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做科普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科学家在参加同行学术报告时没有问题,但要将“行话”翻译成普通民众听得懂的语音时就犯了怵。“怎么给普通老百姓介绍什么是DNA,什么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要用特别通俗易懂、简单明确的语言来介绍,这是一种特别的挑战。”陈正军说。
象牙塔中的科学家与研发能力有限的生物制药公司之间需要桥梁
陈正军已连任上海细胞生物学会的理事长,在新任期的四年里,除了学术交流、科普和再教育,他希望积极推动产学研的合作。
“在象牙塔中潜心做研究的科学家如何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公司进行合作,这是需要努力去探索的。”陈正军说。至于是不是应该支持科学家创业,他认为,这是个人取向,要看具体的条件和项目是否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