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名句,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主题。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解析了如何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感受时光的流逝,包括亡妻手植枇杷树、古迹联想等。文章指出,通过具体的媒介来感受时光的变迁,更能令人感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文化中的物是人非主题
文章通过探讨归有光的名句和多个文化例子,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主题。
关键观点2: 媒介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需要一个媒介来穿越时光,亡妻手植枇杷树就是这个媒介,用来描写时光的感受。
关键观点3: 树在文化中象征时光流逝
文章提到用树来描写时光的感受古已有之,如《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以及桓温的亲手种柳等。
关键观点4: 具体的媒介比凭空想象更动人
文章通过对比古迹联想和具体的故人遗物,指出后者更能令人感动,因为它关乎我们的具体记忆和切身体验。
正文
中国文化里,不少今昔对比。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最常见的是对古迹联想。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但靠古迹来感慨,往往容易玄远,得依靠想象力。杜牧折戟沉沙,想到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就需要想象力。
苏轼在赤壁看故垒西边,想周郎赤壁,于是故国神游。又讨论“而今安在哉”?然后自己开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但苏轼看的终究是赤壁,是江与月。今昔对比,不够直观。还得自己脑补当年曹操横槊临江,周瑜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