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排便性状(比如粪便的形状、软硬度等)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莫要羞耻,请仔细阅读!)
光数次数并不够,还得看便便长啥样!
上海交通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相关研究团队
在
healthcare
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探讨了排便次数及大便形状与多种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选取了2005至2010年间参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的14574名成年人。这些参与者涵盖了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研究团队依据参与者自我报告的排便频率(分为每周1次、6次、7次、8-21次、21次以上五类)和粪便性状(依据布里斯托尔粪便量表分为七类,如硬块状、香肠状、泥状等)进行分类。
图1:参与者筛选流程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7.6年,共有 1502例死亡(10.3%),其中284例死于心血管疾病(18.9%),357例死于癌症(23.8%)。分析数据显示:
排便频率与死亡率呈抛物线形相关,频率越低,风险越高,每周排便7次是相对安全的“黄金点”!
当排便频率<每周7次时,比如每周1次,全因死亡风险增高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9%。
图2:大便频率与全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特异性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项研究结论与上一项研究结论“排便次数少于每天1次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一致。此外,这项研究还探讨了大便性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分析表明:
相比于大便呈香肠光滑形状的参与者,大便为软泥状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8%,癌症死亡风险增加60%;相比于大便质地正常的参与者,大便过硬或太软都会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这个可真的是有用的知识!原来排便不仅要注意次数,也需要注意形状!(脑海中有画面感了)
以上讲了这么多,都属于排便与大健康的相关性研究,那追根溯源,排便频率为何与健康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身体奥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人体肠道中那些肉眼看不见却时刻影响着健康的“小东西”——肠道菌群。
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及血液代谢物的“神秘交集”
去年,
cell reports medicine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探讨了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血液代谢物之间的神秘关联。结果表明:
异常的排便频率与血液中微生物来源的代谢产物水平升高有关,这可能暗示着某些器官功能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