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开门红”,其实就是保险业拉长的“双11”,因为两者的操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相似,都是短促突击、集中营销,通过低价、优惠占领用户心智。
当事实改变的时候,观念也要随之改变。当经济处于波浪式发展和曲折中前进时,消费和预期发生变化,这种强行撬动短期消费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今年的“双11”比较冷静,今年的“开门红”比较平静,道理是相通的。
大道理之外,保险业也有自己的小道理,使得今年的“开门红”变得意兴阑珊。金融监管总局早早就发文,对人身险产品可能在“开门红”时期衍生的乱象提前卡位,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报行合一”,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公平合理设计保险产品,科学制定年度预算,防止激进发展、大进大出。
显然,监管对于历年“开门红”暴露出的问题心知肚明,用力过猛必然导致短视行为,虚假宣传和捆绑销售等总是如影随形,影响着外界对于保险的观感,影响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跃升。
另一方面,“开门红”的实质是走量,规模为王,这个目标已与市场现实渐行渐远。走量固然重要,什么时候都重要,但过于聚焦走量则难免在创新和服务上失焦,高质量发展就永远处于开题不破题的循环里。更重要的是,用来走量的主要是分红型、理财型的保险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产品大出风头,但也透支严重,伴随着“降息”和“降费”的双重调整,势头不再凶猛。
无论是降息还是降费,都是在负债端降成本,自8月以来一直在砥砺前行。而在“开门红”的营销激情之下,保不准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又在费用使用上失控,因此今年的“开门红”也受到格外的“注视”,也就很难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