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出版的《一网打尽》(The Everything Store)是一本描写亚马逊自1994年创业以来以及贝佐斯本人的商业畅销书,英文书名意为一个应有尽有的商店,中文译得也很传神——一家构建在互联网之上的万能商店。那一年,亚马逊的收入首次突破700亿美元,几乎全部由电商贡献,今天风头正劲的云计算业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要在两年后才在财报中露脸。但也就在那一年,亚马逊开始把触角伸向线下。
最初的形式非常简单——在机场、商圈和一些大型活动上摆放一些售卖Kindle和Kindle Fire(亚马逊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推出的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自动贩售机。随后在加州的一些大型商场开设了几家临时商铺(pop-up store),陈列的也是这些电子设备。意图跟苹果开实体零售店一样,希望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硬件产品之前有一些实际体验,这当然只有在线下才能做到。
直到2015年11月,以图书电商起家的亚马逊在总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实体书店Amazon Books,这才引发众人讨论电商巨头的线下野心。人们不解的是,不管是在线上卖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亚马逊几乎垄断了美国图书市场,为什么还要费心开一家对收入贡献约等于零的实体书店?
如果你有机会在这家书店逛一逛,就会发现它很“亚马逊”:不像绝大多数书店里的书只能用侧面排列展示,Amazon Books的所有书籍全部以封面正对读者,但书店本身占地面积不大,怎么保证展示足够数量的书?策略不是拼数量,因为一走进书店,迎面而来的是一排写着“高评分:4.8星及以上”的推荐书架,但凡在亚马逊网购过的人一定会会心一笑。不只如此,还有诸如“读得最多的某某类图书”“被加入心愿单最多的书籍”“如果你喜欢(箭头指向左侧书目),也一定会爱上(箭头指向右侧书目)”等众多推荐书架。
总结起来,亚马逊书店的卖点就是两个字——数据,用负责书店项目的副总裁珍妮佛·卡斯特(Jennifer Cast)的话说,这些都是“走心的数据”(data with heart)。亚马逊在网上卖了20多年书,积累了无数读者数据,它不需要参照某某媒体的十大畅销书榜,也不需要顾及出版社的推荐意愿,甚至不需要考虑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