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买了双Acne Studios Adriana小白鞋,2000多,我兴奋地穿上它,感觉自己是校园时尚icon,但难过的是,发在人人网上,没有一个人看出来,觉得自己白买了。
我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把衣橱全都换了一个遍,还在寝室阳光最好的地方装了一面大镜子,拍照,发人人网,然后焦急地等待着他人的赞,等待有人认出我买的衣物品牌。你问我快乐吗?当然快乐,收到快递的那一刻,背上名牌包的那一刻,po照片的那一刻,我走在校园里,脚步轻盈得像彼得潘,穿梭在食堂和图书馆之间时,昂首挺胸,脚步生风。我不懂服装工业,也不懂品牌的文化价值,但如果穿着没牌子的、便宜的衣服我会觉得自己特别丑,甚至没有办法出门。
2
但即使是这么努力了,社交网络给我的照片点赞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收获点赞最多的人变成了会到处玩的、有趣的人。越来越少的人去注意我背了什么包穿了什么新衣服,以前室友还会和朋友说我是“精致女孩”,但时间越久、我买得越多,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突然流行起了断舍离,对买买买批判的文章风行开来,所有的媒体似乎都在一夜之间转向,我突然由「精致女孩」成了「被消费主义绑架的蠢材」。
几个月之后,我的生活变得十分疲惫,我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比较代购、海淘的价格,去做兼职,饿着肚子去上课,却只换来寥寥的赞以及一直在被新出的杂志批判为“过时”的满柜子衣物和媒体颁布的「没有思考能力」称号。
我开始厌倦和怀疑,突然觉得自己很蠢,这一切有什么意义?我真的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的蠢材吗?
后来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消费社会》,我反复地看,鲍德里亚说:
「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
「我们现在的需求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炫示的需求,所以永远都不会有圆满的满足。」
这书好像很可以解释我的怀疑和厌倦,抛开“真实需求”之外的需求--那就是断舍离啊!我开始觉得,极简girl也很值得去做一下。
我不再追逐潮流,购买名牌,删掉了所有的代购和购物软件。出于报复心理或是一种自我厌恶的自反,我还卖掉了自己大部分的衣物,并决心抵制多余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能买基本款T恤,就不会为了一点点设计多花几倍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