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含
刀具匠人
他说,自己为女儿做了一套刀:我用我女儿的名字命名这个系列的刀,因为我想把这个品牌做大,
我要把这个品牌做成公司里最高级的刀具留给我的女儿。
他说:我认为厨师这个职业,跟摄影师一样,
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相机,中国的厨师也应该有自己的刀具。
对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想留给自己最爱的人的东西,一定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
对匠人来说,工具,是存在的证据,是匠心的外化;
对胡含而言,就是手中这把见证了十几二十年厨师生涯的刀。
就像是一个剑客,从不会放下手中剑,与剑相依为命,也以剑指天涯。
中国现在有6000多位厨师在使用我这套刀具,他们都在帮我做宣传,所以我整个宣传团队在就有千把人,因为这些厨师们用到了这个刀具,都会告诉大家,
我们中国有一个厨师在做刀具。
在国外,每一个厨师都有一套自己的刀。如果你在国外学厨师这个专业,学费里一定包含一套刀。但是,在中国,没有。
我曾经工作过很多五星级的酒店,最多的时候我下面有220个员工,但酒店给我的预算,一年只能买50把菜刀,这就是我们现实的行业状态。所以我做了这个品牌,做了这个刀具,要服务厨师,要对这个行业有贡献,
希望我们的厨师和美食爱好者能够用上中国人的专业刀具,
通过这种方式把美食送给大家。
贾伟: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不强调为每个厨师配很多刀,我觉得是因为中国厨艺文化不需要配那么多刀,我们的文化就是一个混沌的文化,就因为混沌而极有魅力。但西餐体系却是讲究功能性,什么菜用什么刀。你怎么打破这种文化属性?
胡含:
我设计这个刀,其实就是想把中餐刀和西餐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所以我是想通过专业的团队,或者说专业的厨师队伍,把这个品牌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专业的刀在我们中国人的家里用起来也很方便。
所以我也有几个比较有名的厨师朋友,跟我一起在设计刀的时候,给他们拿过去体验,告诉我,这个刀具应该怎么改。
卢英杰
皮具匠人
皮具匠人卢英杰,坦率得不像话。当他被导师追问,你要怎么去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时,他在反反复复强调“我很佩服他”“他做得真的很好”后,弱弱地总结说:
“我真的没有想要打败他啊……”
让场内笑成一片。
有时候小巴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领域、行业、专业,但他们可以被称为“匠人”,而我们这些“媒体人”“程序员”“搞金融的”却只能困在自己的职业里呢?
因为对我们中的大部分而言,职业是战场,是KPI,是谋生工具。
而
这些新匠人们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的职业身份
:秉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不断追求技艺的更高境界,是谓“匠人精神”。职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快乐的源泉和入口: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广阔未知的世界——将传统作品进行商业化的尝试和创新,大抵就是这种属于匠人的好奇心吧。
我们的一个核心的优势,就是因为我爸爸是做这个的。这个说出来其实很没面子吧,好像有点拼爹的感觉。他的工厂本来是做皮箱皮包的,但最近这几年外贸形势不太好,工厂是亏损的状态,我就跟我爸说,关掉吧,别做了,我爸不肯,他是那种传统的企业家,或者说是老板,觉得开工厂就是养人,那些人跟了他二三十年,所以不能一下子说关就关。
我说好吧,我来想想办法。
我出生在这个年代,对互联网或者淘宝电商的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我说我们改一改吧。我要求工厂一个一个帮我做包,那我就可以接受定制,而我的优势就是有这样一个基础在,那些师傅工人的手艺真的非常非常厉害。
所以,我可以很明确或者说很直接地告诉大家,包不是我做的,我做不了包。
为什么我做不了包?因为我做出来的包是对不起消费者的,因为工艺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