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品途商业评论
品途商业评论(www.pintu360.com)是互联网时代有深度的新锐商业评论媒体。品途商业评论旨在用好内容助力企业成长,通过商业逻辑分析、模式盘点、新技术新系统介绍等深度内容,为变革中的企业主、管理者及创业者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商业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品途商业评论

流水的咖啡新贵,铁打的星巴克?

品途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21-10-29 14: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MANNER:把差异化优势发挥到极致


差异化定位:平价精品咖啡


MANNER成立于2015年,定位是“平价精品咖啡”,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理念是“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MANNER的一杯美式或者拿铁只需15-20元,如果自带杯子还能减5元,相当于10-15元一杯精品咖啡。这个价位放在30-50元一杯咖啡的精品咖啡市场,绝对是所向披靡的“大杀器”。而跟星巴克相比,MANNER的美式、拿铁类咖啡产品便宜至少50%,而且更好喝(精品咖啡对咖啡生豆的要求更挑剔,对烘焙手法更讲究,而且追求新鲜)。

这让MANNER既避开了与其他精品咖啡品牌在精品咖啡这个价位里的激烈竞争,还能以“便宜好喝、咖啡感浓的咖啡”标签吸引更广的用户群,这些人习惯喝咖啡但不是很懂精品咖啡,也想要“便宜且好喝的咖啡”,从而突破精品咖啡品牌一直以来的小众圈层。


能坚持做到“平价的精品咖啡”是很难的。精品咖啡生豆的购买成本要高于大宗商品咖啡,制造成本也高一些,尤其是为了追求新鲜好喝的品质,很多精品咖啡品牌大多采用3-7天内的新鲜烘焙的方法。所以,线下咖啡市场里有一种说法,“十店九赔一平”,意思是10个咖啡店里有9家店是赔钱的,剩下的那家店只能是维持收支平衡,不赔钱而已。

而MANNER在既不做高额补贴、又不做线上订单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单店盈利。凭什么?原因是它建立了一种堪称极简的商业模式。

极简的商业模式:10-15元的单品,2平米小店

线下连锁咖啡店想要盈利,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每天出杯量(有资料显示,每日100-200的出杯量才有望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尽量控制和降低成本,尤其是控制占大头的房租这类不会带来任何收益的“负担”支出。

MANNER从一开始就做对了这两点。

首先,MANNER坚持用高质量的咖啡品质来吸引和留住咖啡消费者,以增加出杯量。作为精品咖啡品牌,优质的咖啡豆、风味、烘焙手法和新鲜度等是必须的,否则就不是精品咖啡。

MANNER创始人韩玉龙创办MANNER前,曾在上海精品咖啡烘焙的领导品牌之一Café Del Volcán做过一年的咖啡豆烘焙师,掌握了高水平的精品咖啡制作工艺。咖啡高品质是MANNER能持续破圈的基础。中国首位COE咖啡评杯比赛的国际裁判黄俊豪对MANNER评价很高,“上海精品咖啡业界只有少数的几家窗口店,MANNER是里面咖啡做得最好的”。

保持咖啡高品质的同时,MANNER主打一个广受欢迎的咖啡单品:拿铁。对于多数喝咖啡的人来说,相比美式、意式浓缩等纯黑咖啡,意式浓缩咖啡配牛奶的拿铁更容易被接受,算是高频的咖啡单品。

其他同行的拿铁咖啡一般标价在30元以上,MANNER的拿铁咖啡“澳瑞白”有极高的性价比,只需要15元一杯(自带杯情况下),比星巴克的拿铁咖啡产品便宜至少50%,还是精品咖啡。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一杯15元的澳瑞白成为MANNER用户的。所以,MANNER的咖啡日均销量很快就突破100杯。

MANNER在产品设计上也有小心机,杯型小。星巴克、瑞幸咖啡等采用的杯型是中杯容量为360ml,大杯容量为480ml,而MANNER的中杯仅为240ml,大杯为360ml。有人简单对比过,MANNER卖25元的摩卡只有360ml,而瑞幸卖19元的摩卡就有480ml。这样一来,MANNER还可以从牛奶等配料上节省一笔。

如今,MANNER在繁华商圈的门店能轻松卖出上千杯咖啡。笔者在北京王府井商圈的MANNER门店多次买过咖啡,当时正值工作日午餐时段,很多人在排队买咖啡,叫号显示器显示该店已卖出了近1000杯咖啡。

MANNER一直坚持不做外卖配送,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咖啡品质。目前看,这点不便利并没有影响MANNER的门店出杯量。



在开店的成本结构上,MANNER把房租支出降到最低,门店是只有2平米面积的窗口店。MANNER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咖啡豆烘焙设备、咖啡机和咖啡师等核心资源。这些都是持续保证高品质咖啡,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增加出杯量的关键要素。

一方面通过高品低价的产品做多出杯量,一方面控制房租成本,所以MANNER能做到单店盈利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晚点LatePost》报道,MANNER净利润率超过10%。如果算上房租、水电费、人员成本等支出后,相同的资本投入下,MANNER其实比星巴克还要赚钱。

不过MANNER的商业模式能跑通,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选对地方。

选址策略:从上海开局,锚定星巴克开店

除了“苦练内功”做好品控、控制好开店成本之外,MANNER能做到单店盈利,还有一个选择很关键:选对合适的市场环境。

MANNER创始人韩玉龙曾在自己家乡南通开了8年的线下咖啡店,入不敷出,最终关闭。之后他来到上海,创办了MANNER。

上海是国内最成熟、发展最快的咖啡市场,在咖啡消费规模、咖啡门店数量、咖啡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位居全国首位。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报告,上海人均咖啡消费量每年约20杯,全国人均不过4杯,上海咖啡店总量超过7000家,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达到了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咖啡消费大城市的平均水平,而且精品咖啡门店众多。上海咖啡馆的业态结构中,55.88%的咖啡馆为精品咖啡或独立咖啡馆。这说明,上海已经进入了咖啡产业第三波浪潮时代——追求精品咖啡,像酿酒一样用精细工艺制作咖啡。

虽然竞争激烈,但上海的咖啡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大多数的精品咖啡门店的价位多在30-50元,主打30元价位以下的精品咖啡品牌很少。

即便是入沪二十载,拥有众多咖啡门店且品牌号召力巨大的星巴克,仍不能满足人们对“便宜又好喝的咖啡”的需求。星巴克代表的是咖啡产业第二波浪潮——意式浓缩咖啡为代表的重度烘焙咖啡产品,而且是全球性咖啡连锁品牌,靠规模化、标准化取胜,不能满足新生代咖啡消费人群追求高性价比、相对小众的精细工艺制作的新鲜高品质的精品咖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来自星星  ·  4月5日十二星座运势分析
8 年前
Kris在路上  ·  你的界限感,决定了你的幸福
8 年前
数据分析与开发  ·  UNIX 高手的 10 个习惯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