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华北自古霾不断,皇帝们治霾也是拼了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01 06: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新唐书》


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凡七昼夜。


——《元史》


北京最早关于霾的记载出现在1500多年以前的北魏时期。


据《魏书》记载,502年10月19日(北魏景明三年9月丙辰),“幽州暴风昏雾”,这里说的“昏雾”并不是水汽凝结成的“雾”,而是说空气混浊、颗粒物很多,也就是霾。 (注:北魏的幽州辖燕、范阳、渔阳三郡,今天的北京属燕郡管辖。)


实际上,华北平原自古以来一直是霾的高发区,这是它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华北平原紧邻太行山东南麓,北京、石家庄、邢台一线是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由西向东地势突然降低,霾聚集后不易挥散。


而北京一带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一个半包围态势,大气更容易在此形成一片逆温层,无风的天气更多,霾更容易集结。


2

古代的“霾”是什么东西?




根据现代定义,霾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而古人是这么解释的:


《说文解字》:霾,风雨土也。


《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大风扬尘,土从下也。


《康熙字典》: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由上述可知, 古人口中的霾,指风所卷起的尘土,是空气中那些混沌、晦暗而影响视觉的东西。


现代人关注的霾其成份一般指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

而古代出现的霾,多与灰尘、烟尘等有关,焚烧秸杆、建筑扬尘等都会加重这种状况。


3

皇帝的死因与霾有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