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一个例子,也许能够说明反向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为了指导学生高考作文写作,我希望为学生总结概括面对对方的观点的基本态度。我认为面对对方的观点,我们的态度无外乎赞同,否定,补充和“升格”四类。但是我不太确定,这样的概括是否能够穷尽各种可能性,于是,我问DeepSeek,“人们面对别人观点时的态度是否之有赞同、否定、补充和升格四种?”同时,我对这四种态度分别进行了解释。结果DeepSeek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同时它列出了十余种其他的态度。不过,我发现它列出的十余种态度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能存在的,那么其实也就侧面证明了一般情况下四类态度的普适性。同时我发现它还提出一种态度叫做“降维”,其解释和我杜撰的概念“升格”相似,我忽然意识到,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说,或许“降维”才是比较科学的表述,于是我将“升格”一词改成了“降维”。
同时,DeepSeek的回答,也让我对高考作文题命制的“元逻辑”有了新认识——其实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很少会使用“一般意义上”的态度去面对对方的观点,总是在特定情景中与特定的社会关系讨论具体的问题的,所以,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题目其实未必符合我们生活的常态,那么它的测试的有效性何在呢?是不是因为考虑考试的公平性而牺牲了学生真实经验和能力的考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