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就业人员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流向。
2007至2011年间,就业人员流向是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5年间,一产占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增加了2.7个、3.3个百分点。
而
在2012-2017的5年间,流向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产、二产流向三产
。2012年二产就业占比达到峰值30.3%,随后就业人员开始流向三产。
资料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2015年末开始的,2015-2017三年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合计减员3121万。2017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76亿,跟全国15-59岁年龄段人口的口径存在明显差异。
一产、二产因为非年龄原因减员2345万左右。
如果再加上这三年间从中等教育学校或高校毕业的学生约4500万,则合计约6845万,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三年共增员3508万,也就是说,也就是说,
还有约3337万人并没有实现在第三产业内就业。
尽管对于中国庞大的就业人口而言,3千多万人口的转岗问题算不了什么,但其起因很特别:
表明中国的产业正处在一个分化和集聚的时代,集聚带来机会,分化带来风险,后者才是决策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03
收入差距扩大:仅仅靠减税还不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的大致判断是
这轮供给端的收缩所导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低收入者失业问题。
尽管总体失业率并不高,但由于去杠杆、环保和拆除违建等举措导致供给端的收缩,影响最大的是低端产业或低端劳动力。
防范风险、环保和扶贫作为今后三年的攻坚战,这是非常明智的举措,让经济更稳定、环境更美好、社会更和谐。但需要关注充分认识到这三大攻坚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意识到去杠杆过度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样,目前调整为结构性去杠杆,金融监管力度和时间均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