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影领学苑
最具创新的互联网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交流平台,汇集专业影像医生和海量病例,分享、学习、会诊,成就影像医生美好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影领学苑

眼和眼眶的影像学诊断

影领学苑  · 公众号  ·  · 2019-10-25 19: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冠状面T1WI示肿块压迫上直肌和外直肌,但邻近外侧额骨未见明显侵犯;
D.增强冠状面脂肪抑制T1WI,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二、视网膜母细胞瘤
  • 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球恶性肿瘤
  • 3岁以下的婴幼儿约占90%,偶见于成年人
  • 以单侧发病率较高,约占60%~70%
  • 肿瘤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特点是多中心起源
  • 瘤组织内常有广泛的坏死及钙盐沉着


【CT表现】
  • CT平扫眼球内常见多个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高密度肿块
  • 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瘤体内常有团块状、片状或斑点状不规则钙化,CT显示钙化率约为90%~95%,增强扫描病灶未钙化部分有强化,边缘较平扫更显清楚
  • 肿瘤增大可引起眼球突出,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并可沿视神经累及肌锥和颅内
CT平扫见右眼球内高密度肿块,内有不规则钙化,右眼球增大向前突出,眼环不均匀增厚
CT平扫见两侧眼球内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并见团块状及斑点状钙化,左眼球突出


【MRI表现】
  • 球内异常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位于眼球后部向玻璃体生长,对显示视网膜剥离的视网膜下的液体明显优于CT
  • 肿块在T1WI上呈轻至中度高信号,在T2WI上呈中度或明显低信号;钙化区域在TlWI、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内坏死,在T2WI上呈片状高信号
  • 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
  • 与眼外肌相比,球外扩散的肿块呈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 MR能够发现脑内转移和罕见的“三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合并松果体肿瘤或蝶鞍区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


A.横断面T1WI示球内后部肿块,呈轻至中度高信号
B.增强脂肪抑制T1WI,肿块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且见同侧视神经亦增粗强化

三、脉络膜黑色素瘤
  • 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约占黑色素瘤中的85%

  • 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男女发病比例相近

  • 单侧发病多见

  • 典型者呈蘑菇状,少数呈扁平生长


【CT表现】
  • 早期肿瘤较小时,多在眼球后极可见眼环局限性增厚,呈扁盘状,CT可发现厚度超过3mm的肿瘤

  • 当肿瘤继续生长进入玻璃体时,进入部分生长迅速,而颈部仍受玻璃膜裂口影响而形成头圆、底大、颈部狭窄的 蘑菇云状 ;晚期可以穿破眼环向眶内生长

  • 肿瘤平扫呈高密度,常合并有视网膜下积液

  • 增强扫描瘤体呈中度强化


CT平扫见左眼球后极偏右处宽基底扁平状高密度肿块


【MRI表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