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此背景下,包括北汽福田、宇通、厦门金龙等主流车企和宁德时代、沃特玛、盟固利、微宏动力等动力电池企业都开始加大了在快充领域的布局。
而从技术层面来讲,尽管科学界频频传出某种研究或者新材料可大幅度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捷报,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出于成本、技术、工艺和安全的考虑,续航依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因素。在电池技术尚未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选择快充来缓解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足的缺陷,不失为一个另辟蹊径的好办法。
事实上,快充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可谓是早已遍地开花。但究其技术,其实殊途同归,快充技术的核心就是在不影响电芯寿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化学体系和设计优化,加速锂离子在正负极移动的速度。
普通化学体系的电池在快充时负极会出现副产物,影响电芯的循环和稳定性。解决这个拦路虎的一般解决方案是,通过采用特殊设计的负极材料(如硬碳、软碳、碳包覆石墨等)来使负极具有承受快充的能力。而对于只作为锂离子源的正极材料,其实并无要求,理论上只要能提供足够的锂离子都可作为正极。
尽管快充技术大相径庭,但具体应用起来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盘点市场上主流的快充电池,笔者按电池材料分为磷酸铁理电池、钛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