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书评
纽约有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伦敦有London Review of Books,上海怎能没有Shanghai Review of Book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书评

李洋谈美国黑帮电影与黑帮文化

上海书评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5-18 11: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研究莱昂内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很多关于他如何拍摄《美国往事》的资料。他为了准备这部片子,不仅多次往返美国,还亲自去犹太人街区接触黑帮人物,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这种对现实犯罪世界的介入和探索,让我非常震撼,也让我意识到,对黑帮题材的关注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底层秩序与历史记忆的深入挖掘。从那时起,我对有组织犯罪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持续的兴趣。

《美国往事》海报

第三个原因,是我回国后从事电影史研究时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研究自觉。在高校讲授电影史时,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这些中国的电影研究者所使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大多来自西方学术传统。这种体系固然成熟,但也存在局限——它往往只关注所谓“正面”的电影史,强调艺术成就与技术发展,而忽略了那些被边缘化的、更为复杂的题材。在我看来,电影史就像唱片,它不仅有A面,也有B面。黑帮电影恰恰属于“电影史的B面”。它涉及有组织犯罪,而犯罪行为天然具备边缘化的隐蔽色彩,相关历史资料往往是零散的,甚至是缺失的,学界对它的关注也极为有限。我曾经问过美国的社会学者,有没有关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系统研究,得到的回应是:几乎没有,有的也只是一些对监狱帮派的田野调查。这种资料的稀缺性,更让我意识到黑帮片的研究价值。黑帮电影在艺术上是类型片,在现实中却对应着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最终决定,要从学术上将它作为一个独立课题来系统研究,不是因为它“酷”或者“刺激”,而是因为它能打开我们对电影史叙述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黑帮电影中,除了您刚才提到的《美国往事》,还有哪些作品对您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洋: 当我作为电影史研究者开始研究黑帮片之后,观看这类电影的角度就和过去作为观众时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纽约黑帮》这部电影在法国上映时我正好在当地留学,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影迷,我特意买了票去看——那时票价还挺贵的。观影之后,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黑帮片。媒体当时大肆宣传这部作品,而我感觉它离我熟悉的黑帮类型片相去甚远。

《纽约黑帮》海报

有意思的是,等我真正开始做黑帮电影的研究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片子,反倒发现它非常特别。这部电影从历史视角出发,填补了美国黑帮片中一个重要空白,也就是早期移民在城市秩序建立过程中体现出的暴力,以及这些移民身份的边缘性。这种历史维度在传统黑帮片中其实是缺位的。

时至今日,《教父》系列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个系列之所以经典,并不在于展示了多少暴力场面,而是在于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如何完成自我成长。迈克·柯里昂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悲剧性,令人难忘。

除此之外,其实我也非常喜欢日本的黑帮片,尤其是那些展现黑帮组织内部的伦理与各种冲突矛盾的作品。当然,我在书中写过的美国的许多黑帮片,也都很喜欢。

黑帮题材为何能持续不断地吸引研究者?是因为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还是因为它本身对社会边缘秩序有某种揭示作用?

李洋: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黑帮片的吸引力,其实源于它极其复杂的气质结构。

首先,它是一种高度男性化的类型片。这里的“男性化”指的是,它常常通过主人公的冲动、非理性的暴力倾向,来讲述一个秩序何以建立的故事。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角色可能犯下的各种错误和弱点。而黑帮片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一方面在讲秩序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也在暴露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你在其中会看到背叛、轻信、贪婪、尔虞我诈——这些都是黑帮故事的核心驱动力。这种人性的黑色地带,与美国社会的秩序建构之间,有一种紧张而又真实的联系。黑帮片其实是与超级英雄片完全相反的类型:超英片强调人的高贵和勇敢,而黑帮片更多揭示了人的堕落与罪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