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过该区域向大西洋开进
海空不行怎么办?搞导弹啊!早在1950年代,人们就意识到导弹才是未来战场的主宰,只要把这东西玩好了,万吨巨舰一样不在话下。
然而在发展导弹的过程中,苏联工程师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雷达受限于扫描范围与地球曲率的限制,无法全程提供动态坐标数据,可导弹的射程却在不断增加,以至于飞得太远都不知道该往哪打了……
要搁今天,卫星+惯性制导已经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在20世纪中叶,这两种技术还不成熟,短时间内无法担负对命中精度要求极高的反舰任务,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用飞机进行中继制导。
当时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飞机有两种,分别是水面舰艇搭载的卡-25PL直升机与空军的图-95RT,这两种机型都没有武器,而是安装有雷达和数据传输装置,能在空中为导弹提供中继制导。
▲卡-25PL直升机
机鼻下方硕大的雷达
用于搜索水面舰艇
但是苏联海军对这种方法并不满意,因为飞机中继有十分明显的缺陷,首先卡-25直升机的作战半径只有200公里不到,刚飞到中段就得返航,而且航速低、生存性不足,一旦被美军舰载机盯上几乎就是活靶子。
而图-95只能从地面起飞,除非提前安排,否则很难紧随舰队一起行动。以冷战期间苏联与北约在波罗的海的对抗为例,一架图-95从摩尔曼斯克的基地起飞,途径北大西洋的法罗群岛,空中加油后再折向西南最终突破GIUK缺口,整个航程接近3000公里,单程就要飞3-4个小时,这种反应速度根本无法应对突发状况,等它过来敌方舰队早就跑没影了。
▲一架F14在波罗的海上空监视图95RT
注意该机的雷达整流罩
为了彻底解决导航问题,苏联导弹大厂切洛梅伊设计局想出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设计——领航制导模式。
何为领航制导?即导弹本身安装有雷达和数据收发、抗干扰等系统,发起攻击时,战舰会一次性齐射8枚导弹,初段飞行由惯性制导完成,当导弹进入中段后,其中一枚导弹会充当领航员的角色,打开雷达主动搜索敌方舰船,引导其余导弹飞向目标。
此时领航弹同样会暴露在对方雷达的搜索范围中,若被击落或干扰,则由后续导弹依次接替领航位置,直到进入末段飞行,所有导弹同时开启主动雷达,加速撞向目标。
▲1959年服役的P-6(SS-N-3)
采用惯性制导,圆概率误差高达3000米
只能装核弹头打城市目标
相比用飞机传输坐标数据,领航制导模式摆脱了对外部中继手段的依赖,导弹可以随时点火,多发齐射也大大增加了命中率,几乎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2、不懈努力
起初,领航制导概念被应用在P-500“玄武岩”(北约称SS-N-12)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上面,该弹专为摧毁大型航母和巡洋舰而生,由切洛梅伊设计局的天才工程师尼古拉·克柳耶夫、阿纳托利·阿尔扎诺夫主持设计工作。
1963年末,P-500完成初步设计,该弹沿用了P-6的尺寸和腹部进气道以适配现有发射平台,最大速度2.5马赫,最大射程550公里,必要时可安装3500吨TNT当量的战术核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