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冯仑:人生五道坎,如何迈过去?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20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只有一种条件下能够永恒,那就是外部约束条件永远不改变。
我听过一个纯纯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湖南的一个山村。两个人从村里私奔,那会儿也没GPS,也没手机,俩人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山上,开荒种地待了30年,生了一串小孩。两人的感情特别好,没有任何外部环境干扰,就像存在在真空中。
但是,故事到后来发生了变化,小孩慢慢长大了,小孩有一些不安分。后来他们没办法,决定下山。在下山过程中,他们俩就开始有了一些争执。而且很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以为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特别远,实际上他们是在打转走,山脚下就是他们村儿。后来,随着家庭移到山下,他们家就融入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于是他们俩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纯粹的关系就崩溃了。
这就是告诉我们, 爱情是有条件的,纯粹的爱情是很有局限性的。
所以我觉得,现代婚姻制度下,两个人能相濡以沫往前走,靠的其实是这两件事。 第一点是价值观上要相同,沟通起来没有障碍。
比如说,我刚开始下海那会儿,如果我对象天天说,什么人瞎折腾,又挣不着钱,又不着家,天天这么弄,天天跟你唠叨,那你肯定就烦了,这就叫价值观不一致。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海口的街上走,我穿个大裤衩,一个破拖鞋,突然脑子一激灵,就问她一句,你看我今天像什么呀?她说,你像一个破落书生。我说不对,我看我就像肯定能挣大钱的,但现在确实还没挣到钱的人。
俩人可以很开放地去调侃,遇到困难了也能谈。这就是价值观可以协调。
想想看,结婚以后,到45岁以后,孩子大了,当又变成你俩人,还要相处几十年。那你干啥呀?就是要说话。本质上就是价值观上要相同,至少要相似。
还有 第二点,就是要有基本的经济条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不能太拮据,让生命被这些生存的琐碎事情磨损。生活太拮据,确实容易吵架。
03

教育的逻辑

我发现,教育小孩无非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不管,把他当动物一样养。
但动物凭本能会进入自然的竞争状态,其实是有20%的机会胜出的。今天我看到的很多创业者,其实都是自己野生的。我看到有走县的、有孤儿、有流浪孩子,最后都创业成功。所以,你如果把孩子变成动物,其实也有成功的机会。
第二种可能性,是把孩子当宠物养,但是当宠物养最大的风险是,宠物出门就是废物。
宠物作用是什么呢?简单说,宠物是提供单向的情绪价值的,就是宠物是给养它的主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要乖、萌、呆、傻、甜、腻,宠物的核心是要讨好于养它的主人。所以如果你把孩子变成宠物,那么这个孩子逐渐就会变成妈宝。未来这些孩子出门,他哪有竞争性?
第三种教育方式,就是按人物养。
我们在体育方面的榜样最多,丁俊晖、谷爱凌、郑钦文,都是家庭出钱,照着世界冠军培养,严格训练,让他成才。因为体育有标准,你可以从小就把孩子照着标准训练。
一开始就按人物养,结果当不了冠军,当个亚军、第三是有可能的。你要把孩子当人物养,那就得狠下心,就必须练够速度,心理上也要练。强度要够,时间要够,方法要对,这么练,最终他就会变成人物。
教育无非四种可能, 动物、宠物、废物、人物。风险最大的是把孩子当宠物养,其次是当动物养,当人物养,最难的是家长的认知。 我们看到,谷爱凌也好,郑钦文也好,他们的家长的认知超过了普通的家长。他们有认知,有方法,有信心,还有经济条件,最后孩子成为人物。
回过头来说,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认为, 是让人加速社会化。
现代人的青春期太长了,老也不社会化,老学不会成人的规则。如果说刻意地把孩子当宠物养,社会化时间会拉得更长,以至于三四十岁还是妈宝。万一有些事不顺,就开始埋怨父母,又开始抱怨家里,这就是没有社会化,他不能独立地面对世界,解决问题,这就是没社会化。即使念过再多书,也不能说教育成功了。
所以,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压缩一个人的青春期,让你尽快进入成人世界。 所谓青春期,就是在你性成熟,还没有变成大人,到你成为一个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个时间拉得越长,社会成本越高,家庭成本越高,这个小孩的受折磨的时间,自己不爽的时间也越多。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不简单是一个知识传输,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进入成人的规则和了解生存的技能。
04

孝顺的逻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