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席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一席论坛官方微博 @一席YiXi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一席

在这家胡同居民开的窗口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还能有一种登基的感觉|鲁雯泋 一席第1107位讲者

一席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20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围观邻居大妈的猫咪偷看邻居大爷的鸽子,


围观剧组在胡同拍戏, 这可能是在拍一个科幻片。


于是我正式从一个CBD牛马变成了一个 胡同串子 ,这里有着城市里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多样混杂的气质。居民把生活碎片都延伸到了大街上,能够看到很多正在发生的真实生活。

胡同有很多养鸽子的老大爷,这都是他们自建的 鸽子笼 ,各有千秋,争奇斗艳。


但是在这么多鸽子笼里,还是有佼佼者让我感到惊叹,比如这一个,它就这么简单粗暴地架在这个胡同房的屋脊上。我每天上下班路过它都要抬头看一眼,因为它太大太豪华了,甚至超过了主人自己的家。


但是也有这种蜗居的鸽子,住不了大房子,只能寄人篱下,住在这一条窄窄的屋檐下的夹缝里。主人给它们贴心地隔出了 小单间 ,还做了门板,白天的时候打开放风,晚上就把它们锁起来。


我觉得它们非常可怜。看来同样是鸽子,命运的差别也是很大的。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被包裹起来的摩托车,包得特别严实,而且这么花式捆绑了一下。


我觉得非常眼熟,让我想起了美国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和克劳德的早期作品, 包裹摩托车 把背景换一换,可能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艺术品。


胡同的包裹艺术还在继续,这一位包了阁楼,下一位更干脆,把整个房子都包起来了。


当然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搞艺术,是因为胡同房年久失修,有漏雨的问题。当漏雨的部位过多,他们就用这种 简单直接 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看起来有点敷衍,但正是这种 将物体陌生化 的方式,产生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和神秘感。

如果把这种感觉持续放大,咱们胡同大爷可能离包裹巴黎凯旋门也不远了。


🌟野生设计

随着这些照片收集得越来越多,我觉得我找到了 北京特色的 民间创造 ,那就是胡同里的野生设计。


设计它的人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也没有考虑审美,而是把唾手可得的日常物品重新拿来组合利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胡同之所以能看到这样大量的野生设计,是因为 空间和资源都很有限 公与私的边界相对暧昧 ,同时也是 规则的模糊地带 ,也就催生了很多巧解问题的个体智慧。

慢慢地,我不满足于只是收集照片,我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故事和设计逻辑,比如 为什么 要这么做,究竟是 怎么做 的,还有什么 没有被看到的 细节

这些过程我都用小图记录了下来。过程大概是这样的,看到这个野生设计,我先拍一张照片,记录下胡同的名字,然后画一张 使用过程 的示意图。


边画边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在水泥楼梯旁边再加一节钢楼梯?于是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 小故事

因为这个水泥楼梯只有40厘米宽,非常窄,而且没有扶手,人在晚上走的时候特别容易踩空,非常危险。他为了补救,就强行给它加了一段带扶手的钢楼梯。


当然这都是我自己想象杜撰的,作为一个i人,并没有找主人求证过。但我又很喜欢研究 材料和节点 ,喜欢画 分析图 所以我就顺理成章地把它的做法画了下来。

最后组成这样一张完整的图,放进文件夹,这个野生设计的收集工作就算完成了。


随着这类收集越来越多,我发现了胡同野生设计的两大核心主题: 空间利用和废物再生。

💡拓展空间!

先说空间利用,这个好理解。胡同的街巷都很窄,居住面积也很小,推开门就是室外,所以人们会想办法在屋外拓展自己的使用空间。相比于简单粗暴地占地盘,我更感兴趣他们是如何 灵活使用空间 的。

比如说棠花胡同这个窄巷,墙上挂着一张大网,网上还挂着一些东西,我叫它窄巷里的收纳网。

这条巷子特别窄,把外卖杂物堆在地上势必会影响通行。于是这个主人就在屋对面的墙上挂了一张大网,用挂钩把外卖、杂物、手套、拖把都挂上去,收拾得非常 有组织纪律


有一次,我在前鼓楼苑胡同的这个角落,发现了四个健身器材,这在室外非常少见,于是我的 野生设计 雷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