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我爱你,纽约!这话现在能说吗?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5-13 20: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同病相怜的顾林二人共度除夕,顾颜提议和林周云「重温家庭生活的温暖」。二人诉说各自对于爱情的理解,林周云流露出过度理想化的一面,她对于爱情的理解近乎童话般幼稚,而顾颜则显得更为理智和成熟,然而清醒也让他的痛苦更加深刻,在内心深处他是比林周云更加渴望「家庭生活温暖」的一方。
在林周云面前,顾颜表现得坐怀不乱,保住了他对于合法妻子的道德优势;送走了林周云之后,他有痛快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顾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要脸」,他真正爱惜的是自己的自尊心,这是经济和文化上正承受着双重失落的中国观众所感同身受的。
图片
在《大撒把》中,自尊具有至高无上的伦理价值,高于财富,高于爱情也高于家庭,而自尊的承载者「碰巧」都是男性。顾颜自不必说,林周云的丈夫最终也把妻子接到了外国,他就像是顾颜的镜像:男人拥有了自尊便拥有了一切,反之男人即使失去一切也不能失去自尊。
身为女性的林周云,她的家庭幸福和道德完整也都得益于丈夫在国外的成功,如果她继续滞留国内,势必难以抵挡顾颜的男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自尊必然是她丈夫自尊的附属品。一种以男性自尊为中心的伦理机制悄然建立了起来,远比《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小册子要更加深入人心。
图片
对于自尊的敏感和焦虑在《北京人在纽约》中被进一步放大,王起明可不像顾颜那么隐忍。曹桂林所著的长篇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最初发表在文学杂志《十月》上,原作所讲述的仅仅是一对华人移民夫妇的奋斗史,电视剧在小说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争风吃醋的感情戏码,如从一见面起便莫名觊觎郭燕的制衣厂老板大卫,就是一个原作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大卫凭借金钱从王起明手中夺走了他的妻子,隐喻着美国夺走了中国移民的自尊。
图片
《北京人在纽约》(1993)
另一个华人女性阿春适时地出现,她被一无所有但一身傲骨的王起明所吸引,不仅对他投怀送抱还赞助了他一笔创业资金,这个织女一样的阿春同样是电视剧的原创人物,她的真正作用是安抚王起明受伤的自尊心。除此之外,电视剧还添加了阿春用中医为儿子施治,被傲慢自大的前夫告上法庭的情节,如此编排当然也是为了刺激观众的民族自尊心。
图片
阿春告诉王起明: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战场——「你不害别人就等着别人来害你好了,你不要抱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放,这是美国纽约。要不等死,要不就去害别人。」这番话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对于美国社会的认知,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的美国的、计划的市场的、西方的东方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种种宏大叙事扭结在了一起,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图片
对此,冯小刚的回应是:「不希望人们在我们的片子里寻找政治,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娱乐。」但他又说:「这里确实有我们的情绪在里面。美国人拍《龙年》可以把中国人写得一塌糊涂,我们拍《北京人在纽约》只是拍出了一点感受而已。美国警察对我们非常横,他们说的话那是在侮辱中国人。我觉得他们应该允许我们演一下对美国和它那儿的人给我们的感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