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就算走进大学校门,能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也是另一回事。
绩点论文研讨会,排满的课表搭配数不清的活动——大学不是养老院,而是卷王天堂。想要顺利毕业,躺平是万万不能的。
布鲁金斯学会分析全国数据后发现,2013年就读四年制大学的男生在规定年限内毕业的可能性比女生低10个百分点。
2018-2019学年,有超过110万女性毕业生获得了学士学位,男性则不到86万[13]。中国的情况也类似:2022年高等教育普通本科毕业生中,男生占比为44.7%[14]。
从入学名额到毕业指标,男女生之间的差距如此悬殊。但这种落差,真的是到大学才突然出现的吗?
02
幼儿园的绝活是从1数到100,读博的绝活是每天表演发疯。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的学习日常就过去的日子,通常要过到高中。
学业表现的性别差异,或许也贯穿了整个求学过程。一项汇总1914-2011年间369份独立文献、涵盖50 万余名女生与近60 万名男生成绩数据的研究发现:
女生在所有课程领域的学业成绩普遍领先于男生——即使是流行刻板印象中被视作男生“优势科目”的数学与科学,也毫不例外[15]。
如果把时间往回拨,聚焦在习惯养成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结论同样清晰。以2008-2014年北京五、八年级的语数英成绩为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分析了近26万名学生的数据后指出,五年级男女学生的数学分数差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八年级差距逐渐显现,男生已处于劣势;两个年级段中,语文和英语均由女生明显领先[16]。
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提问环节多会选择女生[17]
这并不是国内教材或教学方法更适合女生学习就能解释的现象。
放眼全球来看,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中小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课程中未达标的比例,男生比女生高出约50%[1]。
直到进入大学前奋力冲刺的高中时期,在成语、词组、方程式的排列组合间切换,埋头于数理化、政史地的练习册不可自拔的高考生们,仍然会受到性别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作为大名鼎鼎的高考大省,河南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称得上一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大家都铆足了劲咬牙苦学的奋斗氛围里,能脱颖而出的,都不是一般人。2024年,研究者对河南某市2020年高考成绩进行性别分析,发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男同学的总分均低于女同学[17]。而在另一项跨越十年(2004/2014)的高考成绩对比研究中,女生分数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其中英语成绩的差异还呈现出扩大的状态[18]。
图为2004/2014某省语数英高考成绩的性别分布,女生的数学、英语成绩概率密度分布稳定,成绩较高、较低的都较少,而男生则分布相对分散 / [18]
男生进入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少,听起来似乎是凭空产生的论断。
但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早在大学入学前,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就已经存在。
美国教育部汇总了2009年进入大学的学生在高中就读时的平均绩点,排名前10%的学生里,女生占据三分之二[1];成绩好还很勤奋,主动选修更多的大学预科课程,让她们比男生更有可能为大学做好准备[19]。
而这,其实仅仅是个开始。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