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从《摔跤吧,爸爸》说天职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5-28 1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马丁·路德赋予工作神圣的意义


1517年10月31日,德国神父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大门口,列数当时的天主教95条罪状,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开始。在有些人眼里,世界史从此被分为1517年前的历史以及1517年后的历史。


马丁·路德认为,天主教的专业神职工作对人的拯救毫无任何权威可言。在《95条论纲》中,马丁·路德指出:“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第28条)。”他提出“人人皆祭司”,这意味着所有人都有直面“上帝”的权利,同时也不得不负有各自荣耀上帝的义务。也就是说,他的理论赋予了工作神圣的意义。


“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地位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人的天职。”马丁·路德举例说,一个修女若没有上帝的呼召,她的修道和服务工作是最世俗不过的;反之,一个女工若有上帝的呼召,在别人家庭中服侍人,她的工作就是最神圣的。


在新教的工作伦理中,工作本身无贵贱之分,它的意义在于工作者能否尽心为之,以荣耀上帝。


就人性而言,工作的琐碎艰辛如果与某个宏大的主旨相连接,这些琐碎艰辛也就有了意义。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某个伟大的理想而献身,有人会仅仅因为信仰不同而杀死邻居……因为,这些都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成为某个宏大的事件或事物的一部分,因而变得意义非凡。


新教赋予了工作无限的神圣性,并将工作与道德挂钩。通常一个人工作不好,不会影响外界对这个人的道德评价,但马丁·路德却说:“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工作与道德挂钩,因道德感而产生的幸福感,使这样的工作有了天职的意味。



2

不同文化的工作伦理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总共出现过21种文明,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文明就是三大文明即犹太文明、基督文明以及中华文明。比较有意思的是,汤因比对中国人对人类未来的贡献抱有厚望,乃是因为汤因比认为中国式的“田园牧歌”可以补救西方文明,而他死于1975年,未能目睹今天的中国。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在于,东亚各国在战火和内乱后,迅速地掌握了资本主义的秘诀,融入了现代化语境。有学者依傍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声称儒教伦理也能引出资本主义精神。东亚能够重新崛起,且南洋华人也能如犹太人般在他乡致富,是儒教伦理的优越所致。故而有经济学家大言,落后是一种文化现象。


简单地说,有些民族的人“懒惰”,懂得享受生活,而有的民族心理则以积攒资源财富为本能。一些学者以富而凌人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懒散的民族,并心生优越,是非常不高级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