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代已经不同了。时髦的新纽约客们敲着土老帽们的脑袋。他们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代言人,他们就在漩涡中心。要成为新纽约客,首先就要忘记故乡。如果纽约的确有过一段“最美好时光”,那个年代应该可以算。那个时候,纽约是全世界人的梦想,它那些年轻、穷困却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我不是由我父母创造的,我自己捏出了自己”。”
他和他的朋友们扔掉故乡,扔掉原生家庭,从各自家乡中逃离,来到纽约,与其他年轻人们混居在一起,互相帮助,
在混居中形成一个新的“家”。
在许多人眼里,他总是有着精神偶像的气质。
Cho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颠覆旧习和酷。他的作品总是透着奇异诡谲的气息。他说:"纽约的时尚已经几乎成为野餐服的同义词,我想人们已经被过分的基本款和安全感所困扰了。"
然而,在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普通年轻人跻身核心圈层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也越来越艰难。那个美好年代与 Cho 一起消失了。
你不会在这个纽约下城小子身上看见十分张扬的艺术气息。事实上,他的奇思妙想是非常收敛的,甚至恰恰时常以一种”拙劣“的,小孩折纸式的方式显露出来,其服装的廓形也往往很简单,这就是这个不为大众熟知的艺术家在小圈子内好评度很高的原因。设计和艺术近似,最“高”的表达,也讲求一种”拙“,那种过于精工细巧,勤勤恳恳的艺术作品,往往在专业人士看来匠气过重,才气不足。
Benjamin Cho FALL 2001 READY-TO-WEAR 秀场图
在2001年推出的系列中,他获得巨大的反响。Vogue的记者这样评价他,“纽约最具潜力的天才设计师之一”,第二年,纽约杂志将他称作重要的”年轻一代设计师”。
作为一个典型的纽约年轻艺术家,他再次展现协同协作的能力,他的最好的朋友(对,我也不知道这个最好是什么级别)以及灵感缪斯,不仅给他当模特,还给他当化妆和发型测试以及现场热场人员,而另一个会缝衣服的朋友,则会在他每次赶秀期间给他从早帮到晚。白天上班,晚上回他家帮他缝衣服。
他的朋友们为他的每一个秀心操稀碎,他们一致认为,
Cho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大红大紫,他就是下一个安娜苏或者Marc Jacobs,他们心甘情愿为他付出。
Benjamin Cho FALL 2002 READY-TO-WEAR 秀场图
“他是第一个让评论家沮丧的人。”有人这么说。的确,他的作品对于观者来说有点难懂。他永远不按套路出牌,他的作品总是有着大量的手工制作,但他的手工与麦昆、山本耀司那种艺术感、廓形感强烈的,具有震慑性的作品不同,他的手工,是那种隐乎其神的。他沉迷于立体裁剪,用布料堆叠出花朵、缎带、几何甚至是动物图形,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