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家福。1955年,摄于沙田龙凤台
后来,丘镇英教孩子们念有关做人与读书的文章,由浅入深,开始时念《礼记·檀弓下》中的《嗟来之食》,又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等到了中学,丘成桐开始研读历史和哲学相关的书籍
,并对《史记》尤其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文字优美、音调铿锵,而且是因为它叙事求真、史观独特。
“史为明镜,它不单指出古代伟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将千年来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感情传给我们。”
陶渊明
虽然年少时的丘成桐还未改乡村孩子的野性,中学一年级时数次得到了“多言多动”的评语。并且最初接触这些艰深晦涩的文章,丘成桐总是不解其意。但日夜埋首于典籍的世界,还是让文字里的智慧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成为了他读书的习惯。
“读书只要有兴趣,不一定要全懂,慢慢地自然领会其中心思想。”
彼时的丘镇英正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书院,因此还有不少学生到家中和丘镇英交流,交谈的内容包含西方哲学与儒、道、佛等中国思想的融合。
“他们对康德的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讨论常常使我感到莫名其妙。但久而久之,这竟然激起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虽然尚不能理解这些哲学思辨,但是
丘成桐逐渐习惯了比较抽象的学术讨论
,让他一经接触平面几何便陷入了对数学狂热的喜爱。“利用简单的公理,却能推导出美妙的定理,这实在令人神往。”
这些似懂非懂的哲学命题也在他的心中播下了做学问的种子,
古希腊学者对真理和美无条件的追求,也成了丘成桐一生为学的座右铭。
1969年,丘成桐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毕业典礼上
提到做学问,不少人都会想到王国维曾以三句宋词来比喻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丘成桐则认为:寻找真理的热情就如同年轻的恋人对自己对象的追慕,那是很重要的事。恰如王国维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学的求真与热忱才是持之以恒的关键。
教育思路:
培养一流的中国学者
童年教育对个体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启蒙教育作为心智成长的基石,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更在潜移默化间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丘成桐认为,小学生的功课不宜负担太重,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
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