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时候,奇普·威尔逊是一名游泳健将,同时也是一位商业鬼才。
有一次,他偶然在书上看到Yoga(瑜伽)这一词汇,随后又在不同场合听到了两次Yoga,他有一个强迫症般的习惯——“如果三次听到同一件事,我就必须要做那件事。”
奇普眼看着自己报名的瑜伽班,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从6个人增长到30多人,他知道这项运动未来会风靡全球。
当时的瑜伽爱好者缺乏专业运动服,只能穿舞蹈服代替,因而很容易走光,奇普洞悉到这是一个商机,“我坚信,女性消费者的市场永远比男性大。”
于是,就在奇普家的小工作室里,lululemon诞生了。奇普的妈妈负责剪裁,妻子负责设计。
为了创造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瑜伽裤,奇普选择了一种含有莱卡的面料,这种面料贴身、透气、不走光,并且“穿着感觉像没穿一样舒服”。
在设计剪裁上,奇普把原本朝内的缝合线改为朝外,这样的好处是不摩擦皮肤,而且他故意把缝合线缝在偏后侧,从而凸显臀腿的线条。这也成为lululemon最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优点。
在狭小的工作室里,奇普和家人生产出了第一批瑜伽裤,他绝对想不到,这些“小黑裤”未来会让全球上亿女性着迷。
在奇普的愿景里,lululemon的客户群体是“super girl”,她们拥有高收入、高素质,并且热爱运动。但如何才能打动这个群体呢?
奇普没有充足的预算做广告,于是剑走偏锋:向瑜伽教练赠送产品,再由这些KOC(关键意见消费者)通过口碑传播给瑜伽爱好者。
与此同时,lululemon的店员不叫店员,叫“Educator”(教育家),他们要带着顾客学瑜伽,先建立信任感,再推广产品。
这种基于“节省预算”的营销模式,起到了“奇效”。
因为瑜伽教学本身就有聚集性,教练与学员之间具备信任基础,lululemon的产品很快借由教练和达人,像“传教”一样散播开来。
“品牌都是通过反传统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是先建立一个部落,再由他们来营造一种社会风尚,鼓励其他人效仿。”奇普表示。
本质上,lululemon做的是社群,销售是顺带产生的结果。
苹果的“Genius”、小米的“米粉”,都是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极致的代表。但在90年代,lululemon可能是最早进行社群裂变的品牌之一。
2000年后,从古印度脱胎的瑜伽,正如奇普预料的那样在欧美掀起一股热潮,瑜伽不再是小众运动,并且向全世界普及,到今天全球已有3亿人练瑜伽。
在“瑜伽经济学”的加持下,lululemon在市场站稳了脚跟,但真正让它从“小而美”破圈成为大牌的,还是时尚潮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