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
。
据统计,上海三大跨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ABB、Kuka、Fanuc)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全部工业机器人总产值达到86.1%,主要为生产制造基地。本土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规模和效益上明显落后。
2、
核心技术尚未攻破,低端机器人产能过剩
。
虽然上海机器人产业链较为完整,但本土企业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缺少核心技术,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同时,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各种机器人企业大量挤入,导致低端机器人产能增速很快,出现了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情况。
3
、重硬件轻软件,创新活力与北深有差距。
由于上海机器人产业最早是国际机器人巨头围绕汽车制造业进行布局,工业机器人比重较大,但目前工业机器人也只能称之为“自动化机械臂”。未来人机协作、机器人智能化是主流,而目前上海在相关技术领域与北京、深圳有一定差距。如果说上海在机器人1.0阶段有先发优势的话,在2.0阶段有被赶超的危机。
4、
缺少系统长期的研究规划,资源不能有机整合
。
上海很多研发机构在机器人领域主要跟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缺少前瞻性的研究和布局,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大学、研究院所、企业资源不能有机整合,研究成果也不能很好地产业化。
三、对上海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建议
1
、结合区位优势,制定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发展规划和路线图
建立上海机器人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统筹组织制定机器人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路线图。针对机器人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吸引国内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使上海不仅成为机器人的制造基地,更成为机器人的创新高地。
2、加强产学研创新平台的作用,注重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发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机器人国评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机器人产业链对接,以及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机器人研发基础设施共享机制,结合上海工博会,定期举办针对不同领域机器人挑战赛(类似DARPA),并对优胜团队对进行奖励(包括合作项目、人才引进、资金扶持),营造创新氛围。建立机器人创新基金,鼓励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专业人员短期交流,以企业实际研发需求为引领,进行联合技术攻关。
3、以政府基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机器人优秀企业和人才
通过政府财政专项基金为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机器人领域的优秀企业,同时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重点投资与机器人相关的本土创新创业,增强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