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固态电解质膜为代表的关键材料革新、以硅碳负极为核心的负极材料迭代,以及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协同突破,正构成推动产业化进程向更深层次攻坚的三大核心趋势。
趋势一:电解质材料革新加速,固态电解质膜
竞速风起
作为固态电池的
“
第五大主材
”
,固态电解质膜的技术路径正经历调整。
早期业界曾期望固态电解质能一步到位形成自支撑膜片,但今年的趋势显示,包括卫蓝
、
太蓝
等固态电池先行者及星源材质等传统隔膜龙头,均开始强调基于现有基膜进行固态电解质涂覆的技术方案。
卫蓝新能源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近期指出,当前主流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仍难完全脱离基膜。
无论是将基膜作为刚性骨架进行涂覆或原位固化,还是将电解质涂覆基膜后与极片辊压成型,纯粹的无基膜方案在生产稳定性和应用可靠性层面均面临实际挑战。
广东卫蓝今年
3
月于珠海投产的年产能
6GWh
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便采用了江苏三合(恩捷股份、卫蓝新能源、溧阳天目先导的合资公司)供应的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印证了这一趋势。
与此同时,太蓝新能源提出的
“
无隔膜
”
概念,其技术内涵指向
“
极片复合固态电解质层
”
,即将氧化物与聚合物复合的固态电解质直接复合于极片表面,
同样是需要支撑的
探索方向。
隔膜企业
星源材质则通过
“
支撑基膜
+固态
电解质复合
”
方案,寻求从基膜供应商向固态电解质膜解决方案商的转型,其与大曹化工(聚合物供应)和中科深蓝汇泽(固态电解质膜联合开发)的合作
均在
取得实质进展。
采用基膜承载固态电解质被视为更贴近产业化现实的路径,其逻辑与湿法工艺生产大圆柱电池相似,更侧重于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