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人说6月底全国性碳市场就开业了,这比我想象的快。究竟如何设计碳市场?看到的细节不够多。其中也看到有一些非金融系统的人在设计市场时不太知道这个市场如何弄,就来学习股票交易所,看看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怎么做。他们提出要有很多参与者,而且要金融参与者进来积极地交易,使得市场交易很热,才能来定价。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配额类市场大体上属于拍卖型市场。如果搞错了,容易走弯路。
我提几个考核的题目,看看如何解决:
一是碳价格应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而且碳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能够对长期投资、科技创新起到引导的作用。
也有人说,要解决当前跟GDP的平衡能力,每次挤牙膏挤一点,算作碳配额,要收费。具体举例来说,如果用大家比较认可的数字,现在中国每年碳排放量大约是100亿吨, 2030年碳达峰假定是到105亿吨,每年新增0.5亿吨二氧化碳,把这0.5亿吨拿出来卖。如果拿出来拍卖或交易的配额在总排放量中的比重过小,这个市场可能不稳定,甚至也有人说,弄不好会出现负价格,激励机制就不足且不稳定。因此,
第一条考核是要有有效的中长期的激励机制,同时价格要相对稳定。
第二条,关于碳配额,多排放的人要购买碳配额,碳配额收到的费用应该干什么?我个人看法应该是百分之百全部用于减排的经济活动。
而且即便这样也许还不够,为什么?未来40年需要上百万亿元的投资量,即便是碳配额价格合理,出售碳配额的收入全部用于减排方面,也许还需要另外更多地吸引公众和私人的投资。如果出售碳配额自身的这部分钱还拿去干别的,或者是投到别的行业,或者是社保拿去用了,我们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就会更加困难了。所以出售碳配额的收费要全部用于碳减排。否则就会变成一个罚款市场。你违规了就罚你一点钱,你踩线了就罚你一点钱,罚完钱以后,收支两条线,那边政府按照预算增收来安排支出,这是不行的,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钱用于激励减排,特别是用于引导气变投资和激励投资。
这个投资确实是需要激励的。为什么?因为从现在的科技和价格趋势来讲,有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终究还是便宜的,如果真正做到减排或者是零排放的生产、消费活动,肯定比有碳的活动昂贵很多。因此
激励是不够的,一定要增加补偿机制,最重要的补偿机制就是通过碳市场、碳配额、价格转移和利益转移形成的激励机制。
也有人提出来,现在很乐观,新能源已经变得很便宜,不需要任何补贴都可以做到了。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不是今天的主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个考核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过渡过程,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过渡性减排的经济活动能不能得到补偿?能不能在碳配额交易当中得到适当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