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场景填充的手段快用光了。
共享单车所能挖掘的几个高频场景比如早晚通勤(公交接驳)、遛弯闲逛、出游、大型园区代步(校园、企业园区、商务区)等等,已经满负荷运转了。
单一产品维度的场景填充变得非常困难,某些深度场景的开发依赖产品升级,或需要足够的营销成本来拉动。
3、体验改善,增量匮乏。
无论ofo还是摩拜的新品迭代都在提速,共享单车变得更轻便、更舒适,这种针对存量用户的体验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积聚的负能量,但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海外红利暂时还不足以对冲国内的政策性限制和车辆准入门槛提高的影响也是事实。
4、高重合度的客群结构。
企鹅智酷的数据显示,ofo和摩拜都是在2016年8月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用户重合度越来越高,独占率在3个月内就从94.47%滑落到61.89%,ofo的90后用户比例要高出摩拜10%左右,后者不惜策划穿睡袍骑车的快闪活动殊死争夺,但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共享单车满足5公里以内短途需求的定位本身已经注定了用户的骑墙化。
主战场相持不下,就要从侧翼创造机会。
于是对峙中的ofo和摩拜像百年前的两支军队那样,开始向两端延伸战线,ofo与滴滴合体,摩拜则拉拢首汽约车、嘀嗒拼车,但新一轮的扩张中谁更有机会?
1、用户构成决定场景填充的有效性。
就用户属性来说,共享单车确实有扩张基础,当初滴滴兼并优步中国时,滴滴月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约为36.6%,优步是43%,而比达咨询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这个比例达到惊人的66.3%,似乎与更高端细分场景的联动并无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