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那一天,科学家在我的肚子里3D打印了起来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5-22 22:00

主要观点总结

《环球科学》杂志推出播客节目,探讨科学问题。文章介绍了高伟教授团队开发的能在活体内精准3D打印的技术,名为“深层组织在体声波打印”(DISP)。这项技术可在体内制造修复关节的材料,无需进行手术。文章还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实验、应用前景以及高伟团队的研究进展和计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环球科学》杂志推出播客节目

讨论形形色色的科学问题,欢迎订阅。

关键观点2: 高伟教授团队开发了在活体内精准3D打印的技术

名为“深层组织在体声波打印”(DISP),能在体内制造修复关节的材料,避免了手术的风险。

关键观点3: 技术原理及实验

采用聚焦超声(FUS)和特殊的温敏脂质体实现精准打印,动物实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观点4: 技术的应用前景

除了用于关节修复,还可用于药物递送、细胞打印、生物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

关键观点5: 高伟团队的研究进展和计划

正在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预测模型,解决动态器官在3D打印过程中的挑战。未来计划将技术应用于更多器官和疾病模型,并打造具备实时监测能力的“智能体内装置”。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DISP平台能在活体内3D打印,右图是正在接受体内3D打印的兔子(图片来源:原论文)



现场制造


传统的3D打印技术通过逐层堆叠材料并加以固化,从而构建出我们所需的各类形状。这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其中也包括打印定制化的植入物和医疗设备等。但高伟意识到,若要将3D打印的成品应用于人体内, 其中一个关键障碍是需要进行手术 。于是,他希望能跳过这一步,直接在体内的指定位置构建生物材料。


如果能将用于组装的生物墨水注入体内,并通过某种方式让它们仅在特定部位聚合,就有可能实现体内3D打印。高伟指出,与药物递送机器人相比,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现场制造” :直接在靶组织原位快速打印功能材料,如药物载体、细胞支架或导电水凝胶,而无需手术植入。


其实早在2020年,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开发过 类似的技术 。他们利用近红外光(NIR)引导生物墨水在指定区域聚合,成功实现了基于光控的体内材料构建。然而,高伟表示, 光波在人体组织中容易被吸收和散射,通常只能 到达皮下 几毫米深的区域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更深层组织中的在体3D打印,并推动这项技术走向临床应用,还需要一种穿透力更强且没有副作用的手段。为此,高伟团队选择了聚焦超声(FUS),这是一种能 将高频(>2 MHz)声波精准聚焦于特定点位 的方法。借助FUS,他们能将超声波能量传导至皮下几厘米甚至更深的区域,从而显著拓展了3D打印在体内的应用范围,也提升了空间精度。


DISP技术原理(图片来源: Xiao Kuang


为了让生物墨水中的聚合物单体仅在指定区域聚合,高伟团队将交联剂封装在了一种特殊的 温敏脂质体 中,然后和聚合物单体一起注射进需要的部位。这种脂质体在正常体温环境下能稳定存在,可一旦被聚焦超声“击中”,局部温度升高,脂质体膜上就会出现纳米孔道,释放封装在其中的交联剂,使周围的聚合物单体发生化学反应而交联。因此, 聚焦超声定位到哪里,哪里就会触发局部“打印” ,可以精准构建所需的形状。


这种策略既精准又安全。高伟表示,借助聚焦超声的空间聚焦能力和温度反馈,他们能将加热精确限定在目标区域,并且局部温度仅上升约5°C~6°C(从37°C至43°C),对周围组织几乎没有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穿透厚达4厘米的组织,打印分辨率达150微米,打印速度也高达每秒4厘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