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如何控制地方呢?
二、 第一招——插手军府
中央要控制地方军政,首先就要插手地方军府的管理。
当时地方的政治主体主要就是地方军府,具体的来说,府主是地方都督或者带着军号的刺史,下属包括当地的长史、参军、司马等等。这第一招主要就是插手双方的关系,得先说明的一点是,当时双方的关系并非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就譬如是两个机器人,各自按着规定程序办事,这就叫纯粹的上下级关系。
当时的府主和幕僚的关系是,当两方见面时幕僚需要主动去称敬府主,礼节仅次于拜见君主。这种现象,和两汉以来的上下级关系截然不同,有很多府僚甚至会为府主殉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像是君臣关系。
对此,中央的应对之策是,府僚必须由中央王朝任命,这么一来,府僚就天然要向中央王朝效忠,事实上这一策略是有效的。当府主选择与中央对抗时,背叛府主导向中央的府僚并不少,尽管并非全部。只知府主,不知中央的府僚大有人在,但中央却并没有出台更为严苛的制度去予以修正劝诫,可见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之薄弱。
三、 第二招——信物
魏晋南北朝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信物政治,什么叫做信物政治呢。大家都知道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内藏有一件虎符,虎符就是一种信物,用于调拨军队。假如将军丢失了自己的虎符,一方面朝廷带着另外一半虎符前来调兵,结果发现虎符丢失,这场面一个怎生尴尬了得。而将军丢失了虎符,对他的威信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调兵遣将名不正言不顺。
魏晋时期,地方长官也有类似的东西,这就是“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中央朝廷的认可。在汉末时期,马日磾持节使扬州,结果节被袁术所夺,随后马日磾因为丢失了节“屈辱忧愤而死”。汉末节就已经如此重要,等到魏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