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维坦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利维坦

被监(注)视如何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利维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23 08: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但被监视不仅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它还会渗入我们的头脑,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今,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被监视如何影响我们大脑中的无意识处理过程。在这个监控时代,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引发了对我们集体心理健康的担忧。

注视的目光
被注视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可以通过“人群中的注视效应”( stare-in-a-crowd effect)来证明: 在众多不看我们的面孔中,我们能立即察觉到一张正在注视我们的脸[1]。 这是因为注视方向,尤其是眼神接触,是一种强大的社交信号,有助于我们感知他人的意图并预测他们的行为。
甚至在人类婴儿时期,直接的注视也能迅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些倾向非常早就会出现,”安大略滑铁卢大学社会认知研究者克拉拉·科隆巴托(Clara Colombatto)说,“在整个动物界中都普遍存在。”这种能力很可能是为了察觉捕食者而演化出来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被注视会引发心理不适和身体上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比如出汗[2][3]。
© Getty Images
在意识层面上,当我们被监视时,我们的行为也会不同。我们会变得更加亲社会,这意味着我们更愿意付出和给予[4],更不容易作弊或乱扔垃圾[5]。一些研究甚至指出,仅仅张贴一双眼睛的照片,就可能减少盗窃或乱丢垃圾的行为[6]。这种想法催生出一个理念:监控可以被用于社会公益——例如预防犯罪——这与边沁控制囚犯的方法遥相呼应。
人们在“注视的目光”下行为不同这一事实并不令人惊讶。我们中有谁在无人注视时不会比有人看着时更自私些?心理学家将此归因于人们对声誉的关切。
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发现, 被监视还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和注意力 [7]。 首先,它可能会极具干扰性。一项研究发现,当参与者面对注视自己的照片时,在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比面对眼神回避的照片时更差[8]。研究人员认为,直接的目光会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将其从当前任务上转移开来。其他研究则发现,从空间认知到语言处理能力等更多认知功能,也会受到“注视”的影响。
© Entrepreneur

无意识效应
监控对认知的影响甚至深入到我们大脑对周围世界的无意识处理中。在去年12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被注视会加速参与者对面孔的无意识分析。
悉尼科技大学神经科学家凯莉·西摩(Kiley Seymour)带领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名为连续闪烁抑制(CFS)的技术,来测量人们在最初未意识到视觉刺激的情况下多快能察觉到它。这种技术涉及向一只眼睛呈现移动的彩色图案,这可以延迟对另一只眼睛所呈现图像的意识觉知。此前的研究显示,如果被压制的图像更显著,人们会更快察觉到它。例如,一项CFS研究发现[9], 参与者比起眼神回避的人脸,更快察觉到注视着自己的脸,这表明我们的大脑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看到什么之前,就已处理了注视的方向。
© The Kirkwood Call
西摩及其同事想知道,这种无意识的处理是否也会受到“知道自己正被监视”这一事实的影响。他们安排一组人看到摄像头被设置好,并将他们的实时画面传送到另一个房间。然后,参与者被展示了通过CFS被压制的人脸图像,并被要求按下按钮来指出每张脸的位置。
相比于对照组 (执行相同任务但未被公开监视) ,在“被监视”组中,人们更快、更准确地识别人脸。两者之间的差距接近一秒[10]。 “对于这类无意识过程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并未参与此研究的克拉拉·科隆巴托评论道。尽管被监视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感觉自己正被注视,但他们并不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表现。该效应仅在面部图像中出现——并未出现在抽象图案等中性刺激上——这意味着被监视并不会普遍提升觉知状态或努力程度。 科隆巴托说,这种无意识过程受到推测有观察者存在的影响,“显示了社会感知是多么复杂”。
过去,研究人员认为被注视的效应来自看到他人的眼睛,但科隆巴托和她的同事发现,朝向参与者的嘴巴图片会对工作记忆产生负面影响。该团队还指出, 通过CFS呈现的嘴巴如果朝向参与者,而不是远离他们,会更快进入意识觉知。这种效应甚至适用于可以指向或远离人的抽象几何形状,例如锥形。
“这些效应不仅仅与眼睛有关。它们是人们的心智和注意力朝向你时产生的更普遍的效应……我们称之为‘心智接触’的效应,”科隆巴托说,“这实际上是关于成为某人注意的对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