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正如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但是,当面对这些机会时,“大而全”、“雨露均沾”的指数投资,无法以更重的仓位和更准确的交易,抓住这些更好的机会,指数投资的被动性导致其会对市场波动产生的价值差异视如不见。因此,在不成熟市场,指数投资就变成了一个次优解。
股票指数本身的缺陷难以避免
对于绝大多数股票指数来说,它们本身存在一些设计制度带来的缺陷。当我们进行指数投资时,这些缺陷难以避免。
简单来说,绝大多数股票指数都以市值作为权重,据此决定其成分股的占比多少。
这种设计思路背后的逻辑,就是相信“市场永远是对的”。也就是说,当市场越看好一只股票、给的市值越高时,这只股票就越可能被加入股票指数、越可能在股票指数中占一个更大的权重。
问题是,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市场并不永远是对的。而且,在一些时候,市场甚至错的离谱。(当然,这并不代表用其它因子进行加权的指数编制方法就没有问题。)
因此,当市场犯错、把一个股票的市值推得过高时,这个股票就很容易被纳入股票指数、并且在股票指数中占到一个更高的权重。
反之,当一个股票的基本面仍然稳健、但是被市场在短期抛弃时,它则更可能被踢出股票指数、或者至少在股票指数中占到一个更小的权重。
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对于以市值为主要权重测算因子的股票指数来说,它们在择时方面做得其实并不好。
虽然它们不进行仓位的择时,但是从个股的层面来说,它往往会在高位买进、低位卖出。而且不幸的是,这类股票指数占到了股票指数中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