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作者在小号【娜姐自留地】的日记汇总,内容涉及作者开始写日记的初衷、个人生活的感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职业生涯的观察、家庭相处的策略、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阅读带来的启示、以及对不同作家作品的评价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开始写日记的动机
受到日本作家武田百合子的启发,作者开始在小号【娜姐自留地】写日记,用于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悟。
关键观点2: 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想要好好过日子,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也值得珍惜每一寸光阴,认真记录生活的点滴,以此督促和提醒自己。
关键观点3: 人际关系的新领悟
作者领悟到不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不再讨好任何人,也不再期待任何人,尤其是不再期待任何人理解自己,感到一种彻底自由的感觉。
关键观点4: 关于职业生涯的观察
作者观察到表演和写作中,保持长期创作的激情最重要的是对人本身有兴趣,对时代和世界保持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关键观点5: 对家庭相处的思考
作者通过和家人的相处,领悟到不要对家人有控制和指责的欲望,记住人生目标,不要任性地宣泄情绪,而是有策略地解决问题。
关键观点6: 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
作者提到管住嘴是一生需要修炼的功课,包括管住说话欲和食欲,保持健康身材。
关键观点7: 阅读带来的启示
通过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作者得到了不同的启示和思考,对于内容方向和个人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关键观点8: 旅行经历
作者分享了一次杜尔伯特一日游的经历,虽然导航导错了路,但看到了美丽的草原风景和当地蒙古族村落的真实生活场景。
正文
深聊了一会儿之后,我发现她潜意识是就是想要体验那种受伤的感觉。再深入聊下去,我发现受伤感,被抛弃感,就是小时候她最熟悉的感觉。
所以我没有教她怎么识别渣男,也没有给她讲任何道理,她那么聪明的姑娘,怎么会看不出来谁渣呢?
只是她不敢面对她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感受是,她正在通过被渣男抛弃的受伤感,来回到小时候和妈妈的链接感。而她频繁遇到渣男的那几年,正是她妈妈去世之后的几年。
所以我当时只是让她静下心来,去观察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害怕触碰到痛苦的层面。
人生走得慢一点也有好处,尤其是晚生孩子也有好处,就是心态上会比较年轻。
就像前段时间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她是我们小区的邻居,43岁,孩子刚刚1岁。
她跟我说,她好像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年轻的时候特别迷茫,研究生毕业在国企上班,刚安定没几年,又辗转读博,跳槽,感情上也是“开窍晚”,总是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结婚的时候已经39岁,很快又遇到职场危机,就干脆辞职备孕了。
她41岁辞职备孕,42岁生小孩,辞职后一边备孕一边还开了自己的公司,零零星星接一些小项目。现在43岁,她说感觉还没缓过劲,等缓两年孩子上幼儿园,再好好搞事业。
我越来越觉得,每个人的人生节奏,每个人的花期,真的是不同的。
我以前很羡慕那种,早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早早就拥有了一切的人。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28岁那年,读完博,买了房,还生了小孩。我当时呢,单身,租房,感觉我们之间隔了好大的时差。她生二胎的时候也就30出头,那时我刚辞职,欠了好多贷款,怀孕坎坷,前途一片迷茫。
现在回头看,我自己也是那种,做什么事都比较坎坷,都比较慢的人。所以我得到的一切,都会特别特别珍惜。
以前会有一点顾影自怜感,现在当然不会了。因为我接纳了,这就是我的生命节奏。在这样的节奏里,我养成了“长期主义”的思维习惯,就是我做什么事,不会立即要回报(因为想要也要不到),我会看得比较远,也愿意多付出一些。
这样的人生节奏,也确实让我保持了比较年轻的心态。不年轻不行啊,孩子还小,我还有很多的责任,我是守护者,是醒着赶路的人。
快有快的好,谁不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是慢一点也有好处,人生又毕竟不是一场比赛。愿我们都能从容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要再羡慕任何人。
最近聚餐认识一个阿姨,50多岁,每次见到她,都觉得心情好好啊。
她化淡妆,擦口红,穿着花花的裙子或者衬衫,总是漂漂亮亮,开开心心的。说话也不紧不慢,见到小汤圆会很热情地逗她,但是也绝不会越界或者让人不舒服。
那天我发了朋友圈,说这个阿姨的事,说女人还是要漂漂亮亮的。就有好几个朋友留言说,这个阿姨肯定很有钱,生活优渥,才有心情打扮。
后来我跟我婆婆打听这个阿姨是干嘛的,是不是挺有钱。
我婆婆说,阿姨跟她一样,只是油田职工家属,一个月退休金3000块,有一个女儿30左右,女儿还没结婚。老父亲快90了,她还要照顾老父亲。平时有空的时候,她还会打点零工挣钱,生活条件真的很一般。
我就有点感慨,很多人以为有钱才能美美的,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