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所有预设前提改变的情况下,华为AI战略被打乱了步伐。
“再穷也要对未来投资”,华为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点,如果赶不上AI的时代浪潮,华为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就变成一家“泯然众人矣”的公司。
现在与未来交织成两条主线。华为发起的“三丫坡会战”,成功保障了自身的生产运营,实现了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研发,涵盖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领域。
但是,关于未来的问题,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
美国对AI的封锁层层加码,华为连基本的AI算力供应都难以实现,又该如何与美国的AI企业竞争?
外界无从知晓,华为扛着多大的压力,但它没有给自己彷徨的时间。
不久之后,华为内部就成立了一支特殊的“作战部队”,结合了包括云、计算、芯片等业务线的精兵强将,这支队伍领到的“军令”,就是攻克AI算力的“上甘岭”。
彼时,凭借GPU和CUDA生态系统的坚固壁垒,英伟达可谓“独孤求败”,打遍天下无敌手。
英伟达和华为,恰如一个在上甘岭的南坡,洋枪大炮重兵布阵,另一个却在北坡,小米加步枪艰难突进。
那条打通南北坡,决胜千里的“坑道”在哪里?
答案指向超节点。单芯片性能落后,那就靠系统性能力来弥补,甚至超越。一场决定未来10年甚至20年成败的“冒险”,在华为内部悄然却激烈地启动了。
2022年下半年,华为正式启动了超节点的研发,当时谁也没想到AI的发展会在第二年就迎来了第一个爆发点——ChatGPT发布,并在全球掀起了大模型浪潮。
华为早有预感,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商,华为的定位就是为各种应用“架桥修路”,从5G到AI算力都是如此,基于这种战略导向,华为云前瞻性地判断出了AI的大发展,并决定要提前投入。
第一个核心问题很快到来,超节点立项的时候,ChatGPT还没发布,大模型还没显露趋势,更没人预料到DeepSeek的爆火,从一个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时代,就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超节点项目要面对的第一个选择:超节点是建64个芯片,还是384个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