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空间。比如,家附近一条风景很美的小路,或者在家里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小角落;
也可以是一件物品。比如,一部熟悉的剧、一条旧毛毯;
还可以是一段时间。比如,工作间隙去楼道/卫生间/便利店摸会鱼,每周留出两个小时在兴趣爱好上。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状态很糟糕时,暂时抽离出来,去“恢复角落”里躲一躲。
或许它不能为你解决困境,但能够帮你保全自我,并长出新的力量去面对生活。
前几天,牛津大学出版社将
“脑腐”
评选为2024年的年度热词,指的是——
一个人接触了过多社交媒体的低质量、碎片化的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状态都会衰退,大脑就像腐烂一样。
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证这个形容: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有更高的“注意力缺陷障碍”,这会直接影响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创造力、专注力等,简单来说就是“变笨”。
同时,大数据用熟悉的信息重复刺激人的感官,让人成瘾且精神疲劳。
所以即使你又累又无聊,也舍不得放下手机。
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便利,依靠线上就能完成所有的生活需要时,我们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弱。
这会导致人无法在周围环境中体验到归属感,在遇到挫败时更难适应,甚至精神崩溃。
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放下手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线下活动。
也可以先尝试把一部分线上的生活变成线下的,比如去附近的超市、菜市场购物。
总之,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越真实,就越有助于我们接纳自己。
生活难免遇见不满和愤怒的事,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化”,我们不得不压抑这些情绪。
但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长期抑制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会在之后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去宣泄情绪。
比如突然暴怒,甚至故意伤害自己或他人。
弗洛伊德在“宣泄理论”中主张:
心理治疗应该帮助来访者表达被压抑的情绪,这能有效恢复心理健康。
因此,找到释放攻击性的方法,定期清理压抑的情绪垃圾非常重要。
参与对抗类或是力量感强的活动会很有帮助。比如拳击、打鼓,这类活动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攻击是被允许的,甚至是必须要做的事。
同时,这些活动自带的节奏感和重复性能让人体验到确定感,感到安全。
很多日常活动也具备这种功能,比如去Livehouse跟着节奏大声唱跳,和朋友吐槽讨厌的老板和同事,写日记倾诉等等。
还可以通过看爽剧寻找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当主角毫无顾忌地怼天怼地,干净利落地扇坏人巴掌时,好像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值得强调的是,
不要因为看到别人痛快地发脾气,就责怪自己的忍气吞声,这是将攻击性内化转向自己。
释放攻击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不计后果地“发疯”虽然爽快,但大部分时候并不现实。
在合理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是通过想象在心里静静地“发疯”。
造成情绪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但身体往往会给我们最直接的信号。
比如胃是情绪器官,情绪问题常常伴随各种胃肠道症状;还有女性的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等问题可能都和长期压抑情绪有关。
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作
“躯体化”
(Somatization)——个体的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它意味着
人的身心正在分离
:
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认为自己对身体不具备所有权,所以无法阻止身体的表达。
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