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开“甜蜜经济”想象空间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5-11 23:2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所带来的‘甜蜜经济’红利,以及对当下扩大内需、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的启发。各地打造婚姻登记新场景,推出个性化登记服务体验,满足现代人对仪式感的需求,同时增加了‘旅游登记’的可能性。文章还提醒了发展‘新经济’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部门协作完善全链条服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带来的便利

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打破了户籍限制,让结婚登记更加便捷高效,成为公共服务便民性的体现。

关键观点2: ‘旅游婚登’新业务成为新趋势

不少城市开始尝试‘旅游婚登’新业务,打造‘领证新地标’,满足现代人对仪式感的需求,同时增加了‘旅游登记’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3: 婚姻登记新规的全方位优化效应

婚姻登记新规的实施不仅提升了领证的便捷性,也催生了婚姻登记服务的全方位优化,包括登记场景的创新和配套服务的延伸。

关键观点4: 发展‘新经济’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对‘新经济’的开拓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文旅资源与婚姻登记服务进行恰当‘嫁接’,形成从登记到文旅服务的全链条完善。

关键观点5: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释放的‘甜蜜经济’红利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释放的‘甜蜜经济’红利,不仅便利了国民,也刺激了新的业态和新的消费场景的涌现,给当下扩大内需、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带来启发。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有的根据婚姻登记场所特点打造了婚旅主题动线,并结合重要节日开展特色活动,融入当地历史和非遗文化等元素,设计了特色文创产品;有的直接将婚姻登记办证点设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围绕发展“领证游”所做的“新文章”,满足新体验需求的同时,也为发展文旅经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而随着“全国通办”的到来,婚姻登记服务在各地之间实际已被赋予了竞争性,即越是在登记场景、配套服务等方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地方,越有利于得到新人的认可,从而为发展特色婚恋文旅开拓流量。这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文旅经济、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值得挖潜的新风口。
需要提醒的是,对“新经济”的开拓,也不宜盲目跟风,关键还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文旅资源与婚姻登记服务进行恰当“嫁接”,多一些因地制宜,少一些千篇一律。并且,这方面需要重点优化的,并不限于登记这一环节,更要通过多部门协作,形成从登记到文旅服务的全链条完善。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能够实现,得益于民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数字政府建设赋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而这种变革在便利了国民的同时,也向实体经济发射出正向信号,刺激了新的业态和新的消费场景的涌现。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释放的“甜蜜经济”红利,也给当下扩大内需、激发社会活力等方面带来启发——充分借助技术红利,提升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尽量减少一些影响人的需求释放和社会流动性的限制因素,也将给消费和经济活力的提升带来新的可能性。
在过往,我们更注重依靠市场力量来拓宽这种空间,而公共服务领域也同样蕴藏着不少的机遇。这或也是新发展阶段“中国之治”的一种体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乐见有更多类似的探索。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