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想做出“刷屏”营销?这5种用户心理先了解一下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8-05-22 07: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越来越多的品牌主开始采取 “把用户变队友”的营销手段。 西班牙汉堡王近期在Instagram上发起一项调查,它们通过9支短片,让用户选择自己青睐的口味,如汉堡中要加几片肉、几片生菜,酱汁选哪种口味等。


完成调查后,用户可以获得优惠券, 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到门店兑换票选出的定制汉堡,在几小时内,这场活动的参与用户就超过4.5万人,并产生了27万次互动。


可以看到,在新的营销思维下,用户的身份已经发生转移,从“猎物”变成了 “队友”,参与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场带有battle味的互动、一套新奇有趣的激励机制,都有可能将用户转化成与你并肩作战的“队友”, 拉近品牌与用户间的距离,为营销注入强大的话题性和自传播力。


二、“打卡”心理学:体验更具“可晒性”

让用户主动地、热心地传播品牌、产品?这是每个营销人梦寐以求的密匙。

新媒体时代, 用刺激性的“情绪”煽动用户从而让内容获得病毒式的传播,已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招数, 但它的缺陷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情绪喧宾夺主,往往使品牌、产品信息难以在用户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与线上的“情绪”相比,线下的“体验”就能较好地弥补这项缺憾。


如今,在青年人群尤其少女群体中,流行着一个词,叫“打卡”。不同于健身打卡、背单词打卡,这个“打卡”是指去了某个地方之后,拍照晒留影这一行为,比如“打卡XX网红餐厅”“打卡XX拍照圣地”。

这是一种在线上分享线下体验的行为,它带有某种程式化的意味, “打卡”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晒”,并在晒的同时留有供后打卡者参考、模仿的意义。

比如下图中的芝加哥火烈鸟网红墙,就吸引着无数INS网红前来打卡。




据美国活动平台Eventbrite数据显示,超过3/4的80后、90后消费者,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购买“体验”,而非产品。 这是一个有趣的数据,“体验”显然比产品更具有丰富性和“可晒性”,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设”。

从去年以来就层不不穷的品牌“快闪店”可以看出,线下体验和情感互动正变得流行, 它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用户对品牌产生记忆,并且在空间中给予品牌信息更多样化的露出。

去年底,马蜂窝在北京三里屯举办了一场名为“攻略全世界网红墙”的体验活动,它将全球12面知名网红墙进行了一次缩小版“复刻”(如美国救赎山、日本千本鸟居等),并搬到一个展厅中,让用户在1小时内就完成穿越全球的网红墙打卡。




雪糕品牌梦龙近期也让一组具有“打卡”价值的巨幅插画,出现在巴黎、伦敦、罗马等主要市场的街头, 在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中,隐藏了梦龙雪糕的形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