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大乔和小乔在三国时代的命运沉浮,包括她们的身世、婚姻、丈夫英年早逝的悲情半生,以及杜牧诗中的二乔形象等。文章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乔和小乔的身世
二乔本姓可能是“桥”,是东汉末年人物桥蕤的女儿。另一种说法是,她们的父亲也可能是皖城一带的名门望族——乔公。还有一种是东汉太尉乔玄,不过他年龄过大且主要活动轨迹不在江东地区,因此不太可能是二乔的父亲。
关键观点2: 二乔的婚嫁
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都是当时英雄人物。然而,孙策和周瑜都是英年早逝,二乔的余生因此变得艰难。
关键观点3: 杜牧诗中的二乔形象
杜牧的《赤壁》诗中提到“铜雀春深锁二乔”,引发争议。其实这只是文学手法,并非对曹操的恶意攻击。二乔在诗中是江东命运的缩影,体现了晚唐文人的怀古情怀和文化背景。
正文
还有一个“候选人”是东汉太尉乔玄,不过他年龄过大且主要活动轨迹不在江东地区,因此不太可能是二乔的父亲。
不论大乔和小乔的父亲是谁,姐妹二人是实打实嫁给了两位英雄——东吴政权事实上的开创者、大器早成的孙策;卓尔不群的儒将、风度翩翩的周瑜。
公元200年5月,基本平定江东六郡的孙策,准备趁曹操北上和袁绍对峙的时机,奇袭许都。可惜作战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孙策就在一次外出打猎的途中,被许贡的几个门客偷袭,重伤不愈。临终之前,孙策将江东托付给年仅十八岁的弟弟孙权,并嘱托大乔要孝顺吴夫人
(即吴国
太)
,好生照顾和辅助弟弟治理江东。
到这时,大乔便彻底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隐身了。由于孙策地位特殊,即便她能改嫁,江东恐怕也没谁有资格娶她,除非被孙权强行赐婚。于是,她只能作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带着自己的幼子,在江东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清人薛福成在《庸盫笔记·卷五》称,大乔在孙策死后,痛哭几个月后郁郁而终,选择殉情。这种野史笔记没有其他史料佐证,充满了文人的浪漫想象。
还有一种更靠谱的说法:大乔听从了孙策的遗愿,同张昭等臣僚一起帮助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诠释了什么叫“长嫂如母”。但是,孙权在江东的统治稳固后,他开始担忧起大乔及其儿子孙绍会威胁到自己,便找了个机会令他们搬出都城,母子二人在一个偏远的县城默默度过余生。从孙权追尊父亲孙坚为皇帝,却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来看,他还真有可能把大乔一家赶到别处。
从200年到210年这段时间,周瑜帮助孙权稳固江东的地盘,击杀刘表部将黄祖,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一把火将曹操大军烧得人仰马翻,成就了不世之功。在此期间,小乔承担起贤内助的角色,是典型的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然而,就在赤壁功成后的两年,周瑜先是在南郡之战身中飞箭,留下创伤。之后在准备征伐益州的途中,于巴丘
(今湖南省岳阳市)
感染重疾,不幸病逝。灵柩运往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
时,小乔在葬礼上痛哭不已。
小乔虽比大乔多过了10年的安宁生活,但是周瑜死后,小乔失去了靠山,处境开始变得艰难了。周瑜留下的二子一女,史书并未明确其母亲是谁。但不管是不是小乔生的,小乔都承担了抚养他们长大的责任。如果周瑜之前有正妻的话,这时候应该也已去世。
小乔最后终老于何地,也是一件历史悬案。现今存在三个“小乔墓”,其一在今安徽庐江县城,和周瑜的墓在一块。其二在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北侧,以光绪年间《巴陵县志》的记载为凭据。其三是安徽南陵县境文化馆处,是乾隆四十四年
(1779)
知县高怡梦见小乔告诉他自己墓址在那,于是高怡修建了小乔墓。
我们可以推之,第三个墓可靠性最低,毕竟脑补的信息实在离谱。第二个墓可信度也不太高,周瑜虽然在巴丘去世,但是他的灵柩还是运回庐江安葬了,小乔去世也没必要葬在巴丘。因此第一个墓的可靠度就最高了。根据今庐江小乔墓景点的说法,小乔的余生一直为周瑜守墓,于公元223年去世,享年47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首流传千古的《赤壁》不仅是对赤壁之战的怀古,也寄托了一种文学想象。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诗说的是,如果当时东南风没有给周郎以方便,那么曹操就要把大乔小乔锁在北方营造的铜雀台了。
首先是曹操和铜雀台的争议。历史上,曹操确实喜好美色,收罗了很多美女到自己府中,甚至曾因为纳了张绣的婶婶,在宛城之战中折了自己的爱子和爱将。而曹操确实在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