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文摘
普及数据思维,传播数据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文摘

2.4万部电影 AI 解剖报告:为什么你的爱豆在电影里永远死不了?

大数据文摘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25-05-24 1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接下来的疑问,自然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因素导致了80年代电影制作中英雄“存活率”的提升:又是哪些现代的叙事趋势,可能促使编剧们更频繁地安排主角的“退场”?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电影的市场定位紧密相关,主要受到项目类型和预算的塑造。当某些叙事模式兴起或衰落,与之相伴的叙事节点(例如我们英雄的最终命运)也会随之调整。那么,具体是哪些电影类型和预算规模,在宏观层面上对主角死亡率产生了影响呢?


02 类型和预算如何影响英雄的“生死簿”?


以一部假设的2024年影片《龙卷风暴》(Twisters)为例,如果它是一部围绕龙卷风展开、颇具吸引力的系列重启作品,拥有魅力十足的主角和良好的化学反应,那么影片的结局处理就显得尤为关键。想象一下,当男女主角在经历一切后准备告别,他们深情对视,慢慢靠近,然后,画面在此定格,并未出现预期的吻。


观众可能会感到困惑: 我们期待的是一部带有浪漫元素的冒险电影,一个没有关键性互动来确认情感发展的浪漫副线,似乎不那么符合常规预期。


表面上看,这个争议点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主角最后是否亲吻真的那么重要吗?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集体性的反应恰恰反映了类型惯例是如何塑造观众期待的。爱情片往往以明确的情感结合收尾,动作片需要激烈的高潮对决,体育片则多以某种形式的胜利(无论是实际的还是象征性的)作结。


深入人心的类型惯例,同样能够影响我们英雄的命运,因为某些叙事原型本身就更倾向于让主要角色“退场”。当我们按类型统计主角死亡率时,可以观察到恐怖片、犯罪片和剧情片中主角“牺牲”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图表说明:一个柱状图,展示不同电影类型(如恐怖、犯罪、剧情、喜剧、爱情、动作)的主角死亡率百分比。恐怖、犯罪、剧情类别的柱子显著高于其他类别。


对于动作英雄相对较高的“存活率”,我一直抱有观察的兴趣。这些角色常常置身于电影中最危险的情境中,而观众似乎也普遍接受了诸如阿诺·施瓦辛格这样的角色能够解决大量对手却自身损伤轻微的设定。这确实是动作类型片的一个显著特点。


类型是解构叙事模式的一个有效工具,但我想进行更细致的探究,毕竟像“剧情片”和“犯罪片”这样的分类覆盖面较广。为了更深入地审视英雄死亡率,我将主角的结局与每部电影在网络上标记的关键词进行了交叉对比。


根据电影数据库的标签分析,主角在包含超自然元素、传记片重述、黑色电影情节以及涉及某些出格行为内容的故事中,“退场”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图表说明:一个列表,展示导致主角更可能死亡的电影关键词标签,如“超自然”、“传记”、“黑色电影”、“越轨内容”等,这些标签字体较大或颜色突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