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
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是个孤儿。
只管生,拒绝陪伴,就是缺爱。那些缺爱的童年,会撕裂成内心最深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
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法宝,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央视的《心理访谈》。
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
在作家眼里,母亲是这样的妈妈——只生不管,哪怕儿子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儿子。到当了奶奶,才开始学做母亲,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没有时间吗?
没有时间,只是借口。真相是为人父母,心中压根不想或不知道给予孩子爱和陪伴。
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比如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而母亲对作家在心理上的抛弃,导致他同样在心理上流放自己的母亲:作家一直无法原谅和接纳自己的妈妈。
在母亲撰写的传记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