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问题1和2,就属于固定型思维,3和4则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你并不孤独。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
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人,就像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前一种,遇到挫折,意味着失败。
比如考砸一次,输掉比赛一次,面试失败一次,这些挫折,会被自己解释为“我不够聪明,我没有天赋”。
但是在成长型思维的人眼中,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而是把“不再成长,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当做真正的失败。
就像我们经常会有的一种误区:
努力是一件坏事,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我自己不够聪明,如果你足够聪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
但是,成长型思维就会引导我们相信:努力可以提高你的能力和智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而两种思维模式,就像两种信念,不是所谓的「本性难移」,而是可以自主选择的。
改变信念,改变思维模式,你的心态和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接着便是人生。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固定型思维者”?
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说:
“我不会将世界简单分成强和弱,成功和失败……我会把世界分成 「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为什么会有好学与不好学之分呢?
其实,好学与不好学,也就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分。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婴儿时期每天都在竭尽全力地扩展自己的技能,就像走路,就像说话,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最难的事,他们从来没有过抱怨,也不会担心自己说错了话而不再尝试,不会因为摔倒了就再也不愿意站起来。
可以这么说,我们天生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尤其是在婴儿时期,但是随着我们年纪增长,阅历增加,与这个社会接触越来越多之后,我们被周围的环境影响之后,从成长型思维,变成了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大年初一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围在一起看电影《哈利波特》,这也是我们未来春节的保留项目,在看着哈利波特从小就天赋异禀,能力超群的时候,我开始反思:
或许,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就是被一个个这样的故事所毁灭的。
想想看,从小到大的电视电影里,我们最爱看的就是那些「超人」形象,尽管他们也会历经苦难,但这些故事中,最让我们心潮澎湃的,通常是主人公超乎常人的天赋或者极为神奇的经历。
这种故事情节,固然可以吸引我们的眼球,看得很爽,但在潜意识里,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固定型思维,那就是,能力都是天生的。
就像以前看金庸老爷子的武侠小说,几乎每个主角都不是凡人。
说实话,这些小说我已经很久没翻了,当时看也是图个热闹,但直到现在,我对于几个主人公的认知,依然是他们「生来彪悍」。
比如,郭靖傻人有傻福,入了「仙境」,得了高人指点;
比如,杨过天生聪明,智商过人;
比如,张无忌也是机缘巧学会了九阳神功;
再比如,段誉忽忽悠悠就学会了激光手,虚竹啥都没干就开挂涨了几十年内功……
不得不说,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们多多少少开始相信,牛逼的人,天生牛逼,反倒是他们的努力,只是轻描淡写而已。
当然,电影电视只是一个缩影,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类似的神奇故事,我们从小也听过太多的所谓「这孩子真聪明」的夸奖,让我们失去了对『努力很重要』的认知,打碎了我们原有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不同的思维模式,